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寻绎中国古典思想的渊薮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始源——《重庆三峡博物馆藏甲骨集》出版 发布时间:2017-4-19 14:09:02   作者:宋镇豪  

  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与当今的汉字一脉相承,是中国文字的鼻祖。甲骨文珍贵的原始素材,使有资可考的上古史相应上推到3000 多年前的殷商王朝时期。通过甲骨文的考索,可以寻绎中国古典思想的渊薮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始源、流变、特质与品格。

  甲骨文发现于晚清光绪二十五年己亥(1899),迄今已有110 多年,先后出土达十多万片,时代沧桑,私掘盗挖几度猖獗,甲骨实物流散海内外各处,甲骨文著录书册众多,计220 种以上。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甲骨文合集》与《甲骨文合集补编》等集大成性典籍相继编著出版,为推动甲骨文和甲骨学研究创造了良好条件。但由于不可周知的原因,还有不少疏略遗漏和不尽人意处。一批国内单位收藏甲骨文较多者,也往往只是部分被著录,尚有相当数量的甲骨文长期被“冷藏”库房,没得到专业性整理与研究。故有计划将各家甲骨藏品尽可能进行整体性整理,通过整理促进研究,辨其真伪,别其类组,分期断代,残片缀合,释读文字,缕析文例,诠解史实,著录公布,这方面工作仍任重道远。

  新世纪以来,甲骨文的全面保护、整理与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全国性的甲骨藏品家底清理及其保存现状的调查摸底正在展开,多家博物馆、图书馆已经着手甲骨文藏品的彻底整理研究与著录公布,有利于甲骨文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所藏甲骨208片。该馆是在2000 年经国务院办公厅批准成立,前身为西南博物院,1951 年建馆,1955 年更名为重庆市博物馆。甲骨藏品都是在建馆初入藏的。其中约有30 多片,来自卫聚贤、罗伯昭捐赠。卫聚贤(1899-1989),字怀彬、号介山,又号卫大法师,山西万泉人,考古学家。1927年毕业于清华国学研究院。1928年任南京古物保存所所长。1929 年发掘南京明故宫。1930 年主持南京栖霞山三国墓葬发掘,又参与调查常州淹城遗址、上海金山卫戚家墩古文化遗址等。1936 年任“吴越史地研究会”总干事,主编《吴越文化论丛》。1943 年担任重庆《说文》学术月刊主编。1949 年离开大陆,先后任香港珠海、联合学院教授,香港大学东方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台湾辅仁大学教授。著有《中国考古学史》、《古器物学》、《台湾山胞由华西迁来》等。罗伯昭(1899-1976),名文炯,号沐园,四川重庆巴县人,古钱币收藏家。1921 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1939 年定居上海,筹建中国泉币学社,为副社长。全国解放后将其珍藏分数批分别捐赠给了中国历史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和家乡的重庆市博物馆。

  此外,重庆市博物馆在1951 年还分别从北京和重庆购入了三批甲骨文计177 片,其中一批20 片系端方旧藏。据胡厚宣先生《大陆现藏之甲骨文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七本第四分,1996 年)一文说,端方这批甲骨中,有一些或来自刘鹗的原藏品,后归罗福颐,最后为重庆市博物馆购藏。端方(1861-1911),字午桥,号陶斋,清末大臣,满洲正白旗人,托忒克氏,嗜金石书画,著有《陶斋吉金录》、《匋斋藏石记》。宣统元年督办川汉、粤汉铁路,在四川资州为新军哗变所杀。刘鹗(1857-1909),名震远,一名孟鹏,后更名鹗,字铁云、云抟,又字公约,号老残,署名“鸿都百炼生”,江苏丹徒人,清末小说家、收藏家。刘鹗收藏甲骨,据其1903 年编集出版的《铁云藏龟》一书自序云:“总计予之所藏,约过五千片。”光绪三十四年(1908)刘鹗因买仓粮赈灾民一事获罪流放新疆,不久卒于迪化戍所,生前所藏甲骨散失各处,有被端方、罗福颐所得者。罗福颐(1905-1981)出生于江苏淮安,祖籍浙江上虞,罗振玉之子,字子期,笔名梓溪、紫溪,七十后自号偻翁,古文字学家,著有《古玺汇编》、《古玺文编》、《古玺印概论》、《汉印文字征》、《满洲金石志》等。第二批90 片购自孙作云。孙氏(1912-1978),字雨庵,号龙举,辽宁复县西海村人。1938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历任北平大学、东北大学、华北大学、中国大学副教授、教授,主要从事神话和《诗经》《楚辞》的研究,著有《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第三批67 片购自重庆白隆平。白氏(1883-?),原名敦庞,字坚夫、坚甫,四川西充县人。光绪廪生,参与过维新变法和四川保路运动。留学日本,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政治科。曾任职于段祺瑞北洋政府,又任北京师范学院国文教习,与同好结“余园诗社”。嗜金石文物,骨董贾人,其藏品有倒卖流落日本者。著有《读汉魏石经记》、《石居获古录》。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208 片甲骨藏品中,包括有字甲骨178 片、无字甲骨及小碎骨18 片、伪刻12 片。当年《合集》选收了36片,其后《合补》又择选3 片(1 片与《合集》重),其余约140 多片没有被著录过。2010 年6 月中国先秦史学会在重庆召开“三峡古文化学术研讨会暨第九届年会”,承蒙三峡博物馆黎小龙馆长盛意,我仔细观摩了这批甲骨文,提出整宗整理著录公布的建议,得到黎馆长的首肯。2011 年8 月15 日,我应邀出席国家文物局有关全国博物馆工作的例会,会后宋新潮司长约至其办公室,谈及海内外甲骨文调查,我提出可否推动旅博、山博、重博等馆藏甲骨文的整理著录,宋司长十分赞同,并答应联络襄助。

  2012 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启动了与三峡博物馆协同整理馆藏甲骨文的工作,我先后两次委派专业人士到三峡博物馆,和馆方工作人员密切合作,对全部甲骨藏品进行拍摄、墨拓整理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时任社长王兴康全力配合,派出摄影师方伟前期介入此项工作,先是从10月27 到31 日,与本中心赵鹏博士一起用了5天时间完成了甲骨的数字化精细拍摄。到11月初,又请本中心宫长为博士率徐义华博士、刘义峰博士专程前往墨拓甲骨文,至12 日告成。我们还请郅晓娜博士承担了全部甲骨文的摹本制作。

  《重庆三峡博物馆藏甲骨文》,采用甲骨彩版、拓本、摹本、释文、著录检索表五位一体著录体例,公布全部甲骨藏品。彩版包括甲骨正、反、侧面照片,可观察甲骨钻凿形态、侧边文字以及甲骨边缘锯截错磨整治和左右碴口厚薄断裂等状况,亦便于甲骨拼缀的验证。甲骨图版的编次,贯彻了“分期断代,按字体别其类组,再按内容次第排序”的原则,妥善处理甲骨类组及分期断代方面学界存在的争议,既保持了与《合集》、《合补》“五期说”之间的衔接传承关系,又尽可能体现甲骨学界对甲骨字体类组区别的研究成果,并展示我们在整理研究中的一些新知新获。这批甲骨文中,第一期宾组最多,有118片,第二期出组13 片,第三期何组5 片,第四期12 片,第五期黄组30 片。释文中兼对甲骨材质鉴定、涂朱填墨、同文例互补、残片拼缀等有简单说明。

  这批甲骨文内容涉及殷商礼制、宗教祭祀、社会生活、方国地理、军事战争、天象气候等方方面面,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史料价值。如本书第1 片与《怀特》898、《文攈》884缀合,“元示五牛,二示三牛”与“元示五牛,它示三牛”同贞,讲到殷商直系先王上甲元示与二示的神主配置,“二示”与辞位相同、用牲数也相同的“它示”对文,抑或并非通常认为的示壬、示癸两位直系先王,似另有所指,如《合集》22098(午组)有“ 岁于二示父丙、父戊”。第120 片祭祀用牲数“六牛”,很少见。昔日郭沫若云:“凡卜牢牛之数者……四、六、七、八、九诸数不用”(《殷契粹编考释》586 片),看来也不尽然。第8 片“贞勿[咸]丁宗”,与《天理》B053“贞咸丁宗”正反对贞,两片骨面剥蚀程度相类,品相接近,字体一致,似可遥缀,内容与建筑工程技术有关。第13 片“贞为。贞勿为。”,与《殷遗》145“贞小为”,都是牛胛骨右边条卜辞,文字均填墨,背面钻凿形态相同,似也可遥缀,有助于“ 为”意义的诠释。第26 片与《殷遗》41、《合补》1327 缀合,“贞令犬眔麇视方”、“贞[勿]令[犬]眔麇”,正反卜问侦察敌国动向的情报人员安排。第45 片“臿曾”,是与曾国之间发生战争的难得史料,实不多见。第36 片“今日雨”,第37 片“贞其冓雨”,第144 片“今日雨,允雨”,第161 片“今夕雨”,第167 片“贞不雨”等,是有关气象变化的资料。在此就不多举了。

  (《重庆三峡博物馆藏甲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年11 月出版,定价:880.00 元)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17年0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