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我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是大家熟知而且引以为豪的,不过这五千年,如以秦的并兼六国为界,其后两千多年史实灿然具备,其上两千多年,也就是中华文明萌生与育成的进展过程,包括春秋战国时的“轴心时代”,还有许许多多需要探讨的问题。我们谈传承阐扬国家的优秀文化传统,不能不在这前两千多年的研究追溯方面多下功夫。不过,年代距今越久,能遗留下来的信息越少,历史研究苦于缺乏资料是主要的障碍,就连孔子也有“文献不足”之叹了。
幸运的是,近年出土文献大量发现,为探索古代历史文明提供了前所罕有的契机。在出土文献中,简帛是一大宗。其间清华大学于2008年入藏的一批战国竹简,通称“清华简”,由于内涵多为经史一类典籍,有明显的特色,已经广泛引起国内外有关学术界的注意。
清华简的书写年代是战国中期偏晚,大约公元前300年上下的时间。至于简内各篇的撰作年代,则各篇多有不同,例如《皇门》、《祭公》明显为两周时的文献,而《汤处于汤丘》、《汤在啻门》等,便可能出自战国时人手笔。各篇性质种类也有不同,例如《说命》、《程寤》等,属于《尚书》之类,而《系年》乃是史籍,《筮法》则是卜书,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为我们展示了当时丰富多彩的文化面貌。
清华简总数约2500 枚,整理考释工作正按计划进行。自2010 年开始,整理报告已出版五辑。第六辑也已交稿,于2016年春节后印行。这批简的全部出版,估计还要有十年时间。我曾多次说明,整理报告仅仅是为这批简的深入研究准备基础和条件。简文十分丰富,又非常古奥费解,真正全面详尽的考察,展现这批简书所蕴含的学术价值,无疑需要相当长的过程。从这一点来说,清华简的研究不仅需要老一代学者,更需要中青年学者的积极参与。刘光胜、刘成群两位博士都出身清华,现在投入大量精力,专注于清华简的研究,有许多独到的见解,使我感到非常欣幸。
古代简帛的研究,即简帛学,已经成为一门相当成熟的学科了。不久前,在首都师范大学召开了一个关于简帛学理论与实践的研讨会,与会学者对简帛学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不少很好的意见,是为这门学科前进的标志。我个人的体会是,在简帛研究领域内,必须将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文献学等学科的成果融会结合起来,做多视角多层面的切入,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验。刘光胜博士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整理研究》从真伪考辨、文本校释、成书时代、史实考证及义理研究等方面着手探讨;刘成群博士的《清华简与古史甄微》由经籍传流、政治背景、社会状况及思想世界等问题进行解读,都体现出多学科、多角度研读清华简的特点。因此,我愿在这里把这两位博士的专著推荐给大家。
(《清华简与古史甄微》,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年12 月出版,定价:66.0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