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http://www.my.gov.cn/MYGOV/150606734791016448/20170228/1896783.html
2月27日,首批再造的古籍《孙桐生生平纪事》向市图书馆交付。这标志着市图书馆珍藏的孙桐生相关古籍文献再版成功。
这次再造的首批古籍《孙桐生生平纪事》由绵阳市图书馆提供母本,四川省图书馆提供资助,浙江省华宝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精心印制,内容主要为孙桐生手写的生平纪实等,对于研究晚清风俗民情,尤其是古绵州风情很有价值。
据介绍,清朝末年的孙桐生是绵阳人,有“蜀中红学第一人”之称。孙桐生历任湖南等地的县令和永州知府、彬州知州,在任多有政绩,为官清廉。孙桐生告老回家乡绵阳后,居住在绵阳城区的马家巷,做学问之余,又在如今的绵阳城区南街办小学。孙桐生于1904年病逝于绵阳家中。
孙桐生所藏文献由家人代代珍藏。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文献传至孙荔卿(孙桐生的曾孙女)手中。1991年,孙荔卿病故后,其夫张斯民先生经时任副市长邱文德牵线搭桥,将孙桐生所遗存的古籍文献包括《孙桐生生平大事记》(孙氏手迹)、《孙桐生诗文稿》(孙氏手迹)、书信(与亲友、同事往来的)147件共293幅、个人藏书300余册,捐献给了绵阳市图书馆。其中《胭脂斋重评石头记》(批点本)、《妙复轩评本绣像石头记红楼梦》(评本编刻)、《孙桐生生平大事记》(手迹)、《孙桐生诗文稿》(手迹)等尤为珍贵,堪称绵阳市图书馆的镇馆之宝。
由于年代久远,加之当时保存条件的限制,这批文献出现了蛀洞、断裂、糟朽、离层、污渍、霉迹、晕色等破损情况。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对其中《孙桐生书信》的信札147件(293幅)鉴定结论为:“古籍善本定级为三级丙等;破损定级为二级破损”。
为了珍藏好这批珍贵文献,绵阳市图书馆专门制作了防虫蛀的樟木书柜,细心保存它。2013年9月,在取得了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古籍修复专家组评审意见后,绵阳市图书馆将珍藏的孙桐生部分文献委托成都市杜甫草堂博物馆文献修复中心进行抢救性修复,并以《蜀中遗珍》为题在成都杜甫草堂展览,引起轰动。最近,《孙桐生生平纪事》的成功再造,将对绵阳市的古籍文献保护、学术研究交流和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产生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