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我在国图修文物:走进古籍修复师的匠心世界 发布时间:2017-2-27 14:10:30   作者:(记者王丹 韩铭)  

 

http://politics.gmw.cn/2017-02/25/content_23823401.htm

光明网讯(记者王丹 韩铭)穿过蜿蜒的走廊,在国图典籍博物馆的深处,有一处并不起眼的房间,这里便是国图古籍馆文献修复室。数张宽大的办公桌上摆放着各类古籍以及放大镜、毛笔、剪子等工具。工作人员正在修复着自己手中的古籍,有的在用糨糊粘补古籍,有的在给古籍编号,建立电子修复档案。

rmrb2017022319p25_b

  今年65岁的杜伟生是国图古籍馆研究馆员,也是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籍修复的代表性传承人,40多年的工作生涯中,杜伟生阅卷无数,修复过历经浩劫的“敦煌遗书”,也修复过命途辗转的《永乐大典》、西夏文献。2月24日,光明日报客户端走进国图,全景直播展现古籍修复工作的点滴,记者在杜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整个文献修复室,了解到修复室里面每个工具的用处,也随机采访了几位正在工作中的年轻修复师,从而对这项工作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古籍修复工作要细致 切忌大喜大悲

  说起古籍修复的步骤,杜伟生告诉记者,修复前先要对古籍进行检查,古籍的破损程度分为五级,共8种情况:虫蛀、人为破坏等属于外部破坏;霉变、絮化、酸化、老化等属于内部损坏。根据不同的情况,纸张不同质地,制定适合的方案。

  “修复古籍要非常细致,切忌大喜大悲。”杜伟生说,在珍贵古籍面前,任何一个失误,都将给古籍带来致命的损害。在他43年的工作生涯中,修复过难度最大的要数“敦煌遗书”和“西夏说法图”。

  我们年轻 所以无所畏惧

  在国图,专门的古籍修复师现在有19位,已经是历史上人数最多的时期。这其中包括从业几十年的老师傅,也有刚入行一两年的年轻人。潘菲和李屹东就是其中的两位。

2017224548188260

  潘菲毕业于金陵科技学院古籍修复专业,这是当时全国唯一统招的古籍修复专业。在国图的这两年,潘菲参与了清乾隆藏书“天禄琳琅”的修复,291部藏书,破损严重的有300多册。“有的古籍被老鼠咬过,书里面有虫子的尸体……什么脏东西、新奇的东西都有。我们基本都过敏,我手上就经常起皮。”潘菲说。

  除了过敏这个职业病,潘菲透露,修复师们都会有一门颇为实用的技术——手机贴膜。“我们全都自己贴膜,如果干我们这行不会自己贴膜,那就太奇怪了!”

  李屹东告诉记者:“很多人都觉得古籍修复是个神秘的职业,其实并不然,我们都是普通人,一样过着柴米油盐的生活,只是我们接触的很多事物都是古董级别的东西。平时我们也会上网刷微博,也会在办公室讨论最新发生的新闻事件,感觉并没有外界所说的那么神秘。”

  “作为年轻的修复师,我并不排斥新科技,有好用的也绝对不放过。比如,先进的纸张纤维分析系统能够准确地检测出原件和补纸的成分,对古籍修复就有很大的帮助。我们一方面跟师傅学,一方面也把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用到工作中,比如用显微镜分析纸张纤维,用化学分析看颜料成分,这是以前做不到的,这是年轻人的优势。”

  古籍修复不分年龄等级 呼吁社会更多关注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门传统技艺,国家图书馆培训中心也想了很多办法,比如通过互联网、微博和微信等方式进行宣传,下一步还会在国家图书馆网站上放一些古籍修复相关解说、图片、视频等,来更好地宣传古籍修复班。”杜伟生说。

  对古籍修复行业,杜伟生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最担心的是缺乏有经验专业人才的问题。“真正动手修好东西的,没有10年、20年经验不行,但现在这个行业人才就非常紧缺。目前全国有12家国家级的修复中心,而工龄在20年以上的没几个人。所以开设古籍修复班,目的主要是传授和普及技术,参加学习的学生也都是真正喜欢古籍修复这一行的。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喜欢这个职业。将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传下去。”

[责任编辑:李方舟]
(来源:光明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