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宁海丛书》:宁邑文化之渊薮 发布时间:2017-2-14 14:53:02   作者:陈开勇  

  北有邓林,因夸父而兴;南有云梦,藉楚王而名。东海之滨,有宁海焉,既阙神佑,又乏王露,其兴,则因颛民之剋苦坚韧,而移风易俗,致其声名卓荦者,盖因民之佼佼者,所谓贤士君子之人也。贤士君子者,孔子所谓“德风”,孟子所谓“劳心”者,其所言、所思、所行,无不系乎民命、国运,无不据于明德至善。人难免于逝,故可曰其言、思、行亦已随斯人而去,后人不可得见其仿佛;亦可曰斯人虽去,后人不可面禀亲聆,然其一生之精神、言思行之精要,既寄于民风,又载于其所著典籍矣。故见其民,则已见其人;读其书,则起斯人于地下,而面聆矣。此《宁海丛书》所纂之根由也。

  《宁海丛书》所收典籍,乃有宋至民国间宁邑贤士君子之著述,辅以邑外作者编著而有关宁邑者,约宋7 人,元3 人,明8 人,清33 人,民国17 人,典籍三百余种,粗分为宋元卷、明清卷、民国卷三辑,末附补遗,其中宋元28种,明清103 种,民国204种,补遗9种。各辑略按经、史、子、集四部依时编次。虽遗珠难免,然传世可见者皆萃于此矣。更言之,此丛编之特色,不特在全在备,且在善本之收罗。所收每种典籍之中,凡有多种版本者,尽量收录之。其中元刻、明刻十多种,域外刻本2种,家刻本十余种,稿本二百余种,抄本三十余种,于版本而言,未见有如此琳琅满目之丛编者。

  《宁海丛书》所收宁海贤士,首推有宋罗适。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云:“台士有闻于世,自适始。”适“岂第廉平,出于天性,视民疾苦,如在于己”,有治绩,并著《易说》、《赤城集》十卷。历明清,降及民国,宁海一地之所著述,以博洽为特色,举凡天文地理、典章制度、经史文章,皆精思傅会,不为空言,如《康熙政要》等,考著述者之意,皆关怀现实,以经世致用为鹄的。又有宋遗民胡三省,隐居不仕,气节凛然,肆力于著述。其《资治通鉴音注》二百九十四卷、《通鉴释文辩误》十二卷,号称精审详备,于史学有大功焉。本编即收录三省音注《资治通鉴》明万历新安吴勉学刻版、清初含经堂印本一种,《通鉴释文辩误》元、明刻本两种,及其他有关珍本文献六种。靖难之变,明人方孝孺死难,其绝命词云:“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呼哀哉兮庶不我尤。”足令懦夫起勇。本编即收其《读书辨论》、《缑城杂诫》、《宗仪》、《逊志斋集》多种,特别是其《逊志斋集》,所收多为难得之善本。清末庠生王锡桐,忿于教众横行,起而抗之。本编即收有干人俊辑《王锡桐闹教师友集》,王锡桐所编《方正学祠录》亦在焉。王锡桐慷慨豪侠,渊源有自。由此可知宁海历史上仁人志士之精神情操,未可以等闲视之。

  《宁海丛书》所收宁海典籍,或为撰著,或为注评,或为增订,或为编纂,形式多样,其间干人俊号为巨擘。考干氏所处时代,外寇内乱频仍,民不聊生,干氏亦不免于流离转徙,饥渴顿踣,然干氏藉一己之力,辑《赤城集》、《宋元明宁海诗存》、《清代宁海诗存》,撰《舒阆风年谱》、《方正学年谱》、《宁海漫记》乃至《宁海七记》,纂《民国湖南省新志稿》、《民国续纂浙江通志》等,各类著作达百多种,本丛编收录其中之220种。特别是其所纂民国时浙江、山西、陕西、云南、江苏、四川、广东、山东等地方志,所据当时出版物、调查报告等多已遗失,赖干氏之作得以保存;干氏之述作,常采访其时所存之家谱,摘录有价值之史料,如《宁海古迹续志》,即从《马墺俞氏谱》引《绿会亭》,《里墺张氏谱》引《思亲堂》,《中胡刘氏谱》引《香岩书舍》等;《宁海续记》,从《马墺俞氏同治宗谱》中录出俞心亨《谒义祖有感》诗,从《深甽俞氏谱》录出俞心亨《绿会坪怀古》诗,如此之类甚夥,披沙拣金,皆弥足珍贵;更需言者,干氏史学写作之对象,不仅为整个国家、省、县,先后纂辑成省志县志多种,而且已深入乡村,纂成区志如《新宁区志》,乡志如《成文乡艺文志》、《里岙乡艺文志》、《马岙乡艺文志》、《三省乡艺文志》、《塔山乡艺文志》、《西垫乡艺文志》、《长大乡艺文志》、《紫溪乡艺文志》,干氏之眼光,可谓宏大与细微兼备。

  宁海一地,东面东海而西背重山,北接四明而南引台邑。追溯其学术思想本源,知不囿于其地,而在四明之学、婺州之学。故因人而求书,书在是编;因书而求其思想渊源,则不全在是编。要当以此丛编为基础,参以《四明丛书》、《金华丛书》、《台州丛书》等,方能得其究竟,否则不免陷于拘虚笃时束教之辙也。要之,《宁海丛书》乃宁邑文化之渊薮。尚友古人,不读是编可乎?不可也!

  (《宁海丛书》(全120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年12 月出版,定价:108000.00 元)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17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