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三秦出版社重印《陕西金石志附艺文志》 发布时间:2017-1-13 10:54:40   作者:甄仕优  

  《陕西金石志》始印至今已逾八十余年,其间水火兵燹,政治劫难,损失殆尽,存世稀少,仅有极少完整者,作为文物见诸拍卖,价格昂贵,无法满足一般图书馆与读者的需求。即使拥有此书的图书馆,亦作为文物收藏,不能随便借阅、复印或作为普通书籍翻阅。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文化程度和物质生活日益提高,许多旧时的高文典册,已如王谢堂前之燕进入寻常百姓之家。

  《陕西金石志》仍藏在深闺少人识,有鉴于此,三秦出版社重印《陕西金石志》以与金石、碑拓爱好者收藏者及同好共享。本着整旧如旧的原则,不吝靡费纸张,原版影印,成品尺寸、文字大小,分装册数(全书20本两函装),一切如旧。由于当年陕西印刷水准的原因,原书中有许多文字笔道缺损和模糊不清、版框断线变形等,为保证质量、我们逐页、逐字修正,历时三年,今始告竣,虽不是尽善尽美,也自觉差强人意。

  现将内容及特点介绍如下:

  一、 名家编修,发愤之作。“金石志”编撰者武善树,字获堂,号念堂,陕西渭南(今渭南临渭区)人。清光绪十九年(1893)中举,会试未及第,大挑为候补知县,历任山西壶关、安邑、永济、临汾、襄陵等知县,平阳府知府。民元后,拒北京政府国会议员职,回陕后参与编纂《续修陕西通志稿》,他对旧志中无金石文字深为痛心,盖在续修陕西通志中予以补入,经广泛征集,详加考证,成《陕西金石志》三十卷,补遗两卷,共三十二卷。

  “艺文志”编撰郭毓璋有“关中名儒”之称。字蕴生,陕西华县人,出身贫寒。清光绪六年(1880)十三岁中秀才,人称“神童”。师从陕西维新变法领袖,被康有为誉为“海内耆儒”的刘古愚先生。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乡试中亚元,光绪二十九年(1903),中进士,光绪二十二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召见郭毓璋,赞其“不染习俗,操守可信”,任为鄂城知县。光绪二十四年(1908)任孝感知县。宣统元年(1909)任蕲州知州,皆有政声。辛亥革命爆发后返陕。1912年任陕西都督署顾问,陕西农务总会会长,后被商界公推为陕西商务总会会长。1919年任国会议员,1923年任陕西通志馆编纂。1924年后,郭专心从事编纂。有感于南宋以降,陕西文化日渐落后于南方,四库全书均藏东南。“陕西僻处西北,士皆寒苦,无由远涉江湖,又无力自购书籍,……至令斯文将丧,师道无传,亦后死者大懼”的危机感,发愤编成《艺文志》七卷。全书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经部收书一百一十五部,史部七十二部,子部一百三十一部,集部一百六十一部,另附地方志为外编,收志书一百一十六部,共计五百九十五部。本书目大多数为四库全书未列者,又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体例对其一一说明。

  二、 承前启后,开拓创新。陕西是金石资源大省,尤其是碑刻与青铜器的存量和蕴涵的价值,都堪称全国第一。前人编著的金石著作为数不少,录其要者有:毕沅《关中金石记》、朱近漪《雍州金石记》、黄虎痴《隋唐石刻拾遗》、蔡雨田《关中金石记附记》、毛子林《关中金石文字存逸考》,皆详於碑版,而略于吉金,至於瓦当后出,尤为诸承著录所未评,黄毛两书所取以唐为断。而《陕西金石志》上迄三代,下到明末,收陕西历代发现的金石、碑版加以注解并释文,可补毕沅《关中金石记》未辑录的许多珍贵资料,并收入了前人不曾注意的瓦当文字。所收铭文,或依形勾摹,或金文辑录,图文并茂,详细说明,并对该器物、碑版存佚,逐一说明。至于本书体例,一仿山西、湖北等家新志之例,扩延至明代,并把瓦当附其后,以无贵远薄近之嫌,最后作者踌躇满志地自评本志为:“创前志之所无,补诸家之未备,煌煌乎巨观也。”因此《陕西金石志》实为研究中国金石文字必备之文献,也是广大书法爱好者和金石碑拓收藏者必备之工具书。

  三、 取材宏富,取舍得宜。武氏在编著《陕西金石志》时称:“远征各家之著录,近取士林之藏弃,旁求贩夫贾客,而穷搜于古刹荒墦。凡得金若干种,石若干种,瓦若干种,以年代为次第,其文散见于各家专书者,记其崖略,其后出而未经甄录者,载其全文。”可见搜罗之广,取材之富。对于文辞优劣、书法赏析、人望官勋、考订讹谬、不作考评,对于兵器、钱币、镜印等金石学的别派,不关一省文献一律割爱。可见其取舍有本,繁简适宜。

  (《陕西金石志附艺文志》(全20 册),三秦出版社2016 年11 月出版,定价: 1300.00 元)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1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