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ec63c9bbdb1440ad1b41e2084fb3bbf80bb7bfb6bb80c673b707c3556c33594c282560455d62&mpshare=
1&scene=23&srcid=1226xwqvfbEnjVXUz7GTJw5U#rd
2016年8月22日,《古本戏曲丛刊》第六集出版暨《丛刊》文献及文化意义座谈会在北京召开,近40位专家学者参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刘跃进和国家图书馆馆长、党委书记韩永进共同为新书揭幕。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持编纂的《古本戏曲丛刊》是迄今为止最大的戏曲作品总集,是近百年来戏曲文献整理出版的一项重要成果,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典戏剧研究的深入开展。
文学研究所向来是戏曲研究的重镇。郑振铎先生、孙楷第先生、吴晓铃先生等皆为戏曲研究方面的一代宗师。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古本戏曲丛刊》一直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重点项目,数十年间,所内几代学人为“丛刊”的编集出版付出了切实的努力。这次,文学研究所与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携手推出《古本戏曲丛刊》第六集,继而完成七、八两集。届时,绵延60年的《古本戏曲丛刊》编纂工作终将画上圆满的句号。这是中国当代学术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值得庆贺。
一、《古本戏曲丛刊》历次编纂情况
(一)1953至1958年:一至四集的编纂
1953年,前文化部副部长、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前身)所长、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文学组召集人郑振铎先生提出“丛刊”编纂设想,拟按时代顺序和戏曲文献类别,收录《西厢记》及元明戏文、明清传奇、元明清杂剧,并及曲选、曲谱、曲目等,并组织本所专家选目落实,当时作为内部参考资料,交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印刷,编号发行。
1954年至1958年,郑振铎先生主持出版了“丛刊”的前四集,前三集收录元明清南戏传奇,每集各计剧目100种。《初集》1954年出版,收录元杂剧《西厢记》和元、明时期戏文传奇100种。其中第一种书《新刊奇妙全相注释西厢记》为海内外孤本。《二集》1955年出版,收录明代传奇100种。其中文林阁刻本《张子房赤松记》《高文举珍珠记》《刘秀云台记》等较为稀见。《三集》1957年出版,收录明末清初剧作100种,绝大部分为梨园钞本,不少为梅兰芳、程砚秋等名家收藏。与前三集不同,《古本戏曲丛刊四集》1958年出版,专门收录元明两代的杂剧,收录杂剧总集8种,共有370多个剧本,以元人杂剧为最多,凡传世的元杂剧,几乎搜罗殆尽。其中明万历顾曲斋刊本《古杂剧》聚集各家所藏,配成全帙,弥足珍贵。
(二)1964年:《古本戏曲丛刊》第九集出版
1958年,郑振铎先生因公殉职后,吴晓铃先生接续主持工作,与赵万里、傅惜华、阿英、周贻白、周妙中等学者组成新的编委会,主持编印第九集。1962年,编委会将较易结集的宫廷大戏10种编为《古本戏曲丛刊九集》,交由中华书局上海编辑部付印,1964年出齐。该集均为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等处收藏的清内府钞本及朱墨或五色套印本。
(三)1985年:《古本戏曲丛刊》第五集出版
《古本戏曲丛刊》第九集之后,吴晓铃先生又与邓绍基、刘世德、吕薇芬、么书仪等学者合作,编纂第五集,交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出版。该集收录明后期及清顺治、康熙时期的戏曲作品85种,另附2种,包括数种日本、法国等海外收藏而国内已未见的戏曲版本。文学所汪蔚林先生参与了部分工作,中华书局的周妙中先生查访资料,致力尤多。
二、《古本戏曲丛刊》最后三集的编纂计划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古本戏曲丛刊》的编纂工作陷入停顿。不仅原定计划中的清代戏曲还有大量的存本未及编集和影印,半个多世纪以来在海内外陆续发现的元明戏曲剧本,也有待编目和收录。进入21世纪以后,重印《古本戏曲丛刊》和完成余下各集的编集影印工作,一直是大家共同的心声和期盼。
2012年,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华书局编审程毅中先生向全国古籍整理出版古籍规划领导小组递交了《关于完成〈古本戏曲丛刊〉的建议》,希望把《古本戏曲丛刊》后续部分列入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项目,使全书得以完璧。建议得到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古本戏曲丛刊》六、七、八集很快被列入了《2010—2020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
文学研究所高度重视“丛刊”项目的后续工作,积极与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沟通联络,迅速组建由文学研究所牵头、有关老中青学者共同参与的“丛刊”六、七、八集编纂工作协调小组。刘跃进负责学术组织工作,刘世德、吕微芬、幺书仪等先生负责学术指导工作,李玫、李芳负责学术联系工作。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由方自金社长亲自挂帅,组成以殷梦霞副社长为核心,以廖生训、于浩、程鲁洁、南江涛、苗文叶、李精一等编辑为骨干的专业编辑团队。
2014年1月18日,文学研究所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共同组织召开第一次编纂出版工作会议,确定了《古本戏曲丛刊》编纂出版工作规划及具体工作方案,决定在充分吸收前辈学者已有成果基础上,拟定目录,开展搜集底本工作,力争在三五年内,完成《古本戏曲丛刊》六、七、八集的编辑出版工作。
三、《古本戏曲丛刊》第六集编纂情况
编纂工作会议之后,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立即投入工作当中。他们听说上海古籍出版社在完成《古本戏曲丛刊五集》出版工作后,曾筹备《古本戏曲丛刊六集》,并留下一批吴晓玲先生整理过的资料,于是殷梦霞副社长、廖生训总监亲赴上海,和上海古籍出版社一起寻找这批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高克勤社长非常支持这项工作,积极派人到总编室、档案室甚至远郊仓库四处寻找。遗憾的是,这批资料现已了无踪迹。工作又回到原点,就只能按照2014年1月《丛刊》编纂启动工作会议的安排,延请戏曲文献专家吴书荫先生负责第六集选目工作。吴书荫先生在吴晓玲先生五集、六集的几次拟目基础上,根据五集出版情况和近年新发现的戏曲文献资料,初步拟定了第六集选目,并且在郑志良、戴云先生协助下对选目进行修改确定。编纂工作协调小组充分尊重吴书荫的学术判断,同时又广泛征询相关专家对第六集的建议,最后确定选目及版本。
2016年3月,《古本戏曲丛刊六集》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正式出版,收录清代顺治到乾隆时期的传奇和戏曲别集77种,共计109种剧目。全书沿用前五集的开本和形态,制作成线装17函180册。所收剧目中,《昊天塔》《埋轮亭》《钟情缘》《百子图》《蟠桃会》等皆为孤本;《儿孙福》为康熙十年乌丝栏稿本;《双叩阍》为乾隆年间宁府钞本或稿本,目前原书已难以寓目;《西川图》为哈佛燕京图书馆收藏的原齐如山藏钞本,都是比较珍贵的传本。 六集所选用底本中原有的题跋和批点等,全部予以保留,原书的扉页、题签也全部采用。各书曾有的收藏者和现有收藏单位的印章,也全部予以保留,力图最大限度地反映各书的原貌并体现曾经收藏和流传的情况。
底本的搜集工作是《丛刊》至为重要也最困难的工作。六集所涉及底本中,国家图书馆拥有过半,韩永进馆长、张志清副馆长给予大力支持,同意提供相关底本以供扫描。中国艺术研究院素以戏曲文献收藏丰富著称,王文章院长和图书馆特藏部俞冰先生给予大力支持。他们还对丛刊的编纂出版工作给予具体指导。此外,首都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等也都怀有以学术为天下公器的胸襟,为这集的顺利出版提供珍贵馆藏剧本。
《古本戏曲丛刊》是一套蕴含着几代学人和出版人希望与梦想的重要文化基础建设工程,要有延续性。因此,第六集尽可能和此前已出版的几集形成系列,最终配成完璧,完成郑振铎、吴晓玲等先生的遗愿。为此,国家图书馆出版社顶住成本压力,确定全面沿用以往六集的印制方式、开本形态,在全书的页数和每册的页数上也力求保持一致。同时,根据现代纸张和印刷技术的进步,采用浙江所产绵密细致的上等宣纸,避免出现《古本戏曲丛刊》四集那样纸叶透字情况。在内文印制方面,出版社坚持用传统的大机器胶印,人工配页、齐栏,手工线装方式。在函套制作方面,沿用大方庄重的深蓝色,但同时选用质量上乘的纯棉布料。为了成书的更加平整美观和品质保证,还采用了前几集都不曾采用的包角工艺。就这样,经过各个环节的精心付出,可以说,今天呈现在各位专家学者面前的这部《古本戏曲丛刊》六集较此前已出版的各集,在纸张材料、印刷装订等方面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堪称品质上乘。
四、《古本戏曲丛刊》精装本
鉴于《古本戏曲丛刊》前五集的出版已历经半个世纪,当初印制数量较少,一些图书馆虽有收藏,也多有残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又决定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合作,将前五集以大32开精装本的形式重新影印出版,以供广大戏曲爱好者、收藏者能收藏、阅读及欣赏这套最大的戏曲总集。《古本戏曲丛刊初集》、《三集》《四集》《五集》各四十册,《二集》全四十一册,整齐划一,极便收藏、阅读。
五、《古本戏曲丛刊》出版的意义
8月22日的座谈会重点研讨的是《古本戏曲丛刊》的文献价值及其文化意义。
与会学者的发言,多怀有感激的心情,感谢郑振铎、吴晓玲先生的开创之功,感谢程毅中、吴树荫、刘世德的推动之力,感谢文学研究所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精诚合作,共同推进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学术事业。程毅中、吴书荫、刘世德先生都认为,60多年来,已经出版的六集《古本戏曲丛刊》在戏曲研究界逐渐显示其巨大的文献价值和经典意义。已经出版的700余种珍贵戏曲文本,有力地推进了戏曲研究的深入发展。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戏曲史研究成为重要的学科,尤其是元明及清初戏曲研究能够取得突出成就,这套大型文献在其中起了至为关键的作用。
今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在全球范围内共同组织纪念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汤显祖三大世界文化名人逝世四百周年活动。2015年10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英时发表《共倡开放包容共促和平发展》的演讲,多次提到莎士比亚与汤显祖这两位文学巨匠,并提议说:“中英两国可以共同纪念这两位文学巨匠,以此推动两国人民交流、加深相互理解。”这就给我们的戏曲研究工作者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古本戏曲丛刊》的合璧推出,正是顺应了这种时代的召唤,必将有助于我们从一个更大的范围,审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审美价值和当代意义,必将有助于增强我们民族文化的自信。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文载《人民政协报》2016年9月5日第10版。
指导单位: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 主管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古籍出版工作委员会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博华无限科技发展(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