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温州:南戏的故里 发布时间:2016-11-30 10:54:28   作者:徐宏图  

  温州是南戏的故里,早在800 年前的南北宋之交,即在这里诞生中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时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后改称“南戏”,即“南曲戏文”之意。从此,南戏血脉贯穿中国戏曲全部历史的始终,许多老古剧种至今仍在上演沿袭南戏旧本的传统剧目,新兴剧种也不断移植或改编南戏传统剧目。

  温州又是中国戏曲的重镇,历来兴旺,有“戏窝子”之称,保存至今的古老剧种尚有瓯剧、和剧、永昆、高腔、木偶戏等五种。每一个剧种均拥有大量的传统剧目,其存目的情况大致如下:

  瓯剧,原称“温州乱弹”,是温州近代影响最大的剧种。存目丰富,据统计,1956 年4月至7 月间,温州乱弹剧目发掘、记录的剧本,共计358 本,加上兄弟剧种记录的50本、温州道情改编的幕表戏7本、年久失传仅可记录剧情梗概的19本,合计温州乱弹大小剧目,共434本。其中正宗的传统大戏有84本,向有“八十四本头”之称,包括高腔4本、昆剧3 本、徽调(皮黄)4 本、乱弹73本。有“三昆”、“四高”、“四徽”、“五老”、“四冷”之分。

  和剧,原称“和调班”,是仅次于瓯剧的第二大剧种。存目亦仅次于瓯剧,据统计,共有大小传统剧目330余本(不包括上世纪50年代创作、改编、移植的一百余个剧目在内),其中唱徽调的近180本,唱滩簧的107本,唱时调的不到10本。相传和剧正宗的传统老戏有84本,其中有32本最有名,有“七记”、“八图”、“四缘”、“三配”、“三带”、“两剑”、“二珠”、“三球”之称。

  永昆,原称“温州昆腔班”,简称“温昆”。1951年成立“温州地区巨轮昆剧团”,1954年划归永嘉县,改名“永嘉昆剧团”,简称“永昆”。“永昆”原指剧团,称其为剧种,与“北昆”、“南昆”并提,是一种误解。后借温州古称“永嘉(郡)”以圆其说。据不完全统计,有大小剧目经近300本,其中传统老戏220本左右。

  高腔,又称瑞安高腔。存目失传严重,全数已难以统计,今知,仅有全本传统大戏《雷公报》等38本,小戏及“折出”(折子戏)《回猎》等20 本。此外,温州昆腔班、乱弹班、和调班及木偶班尚保留一些高腔戏。

  木偶戏,主要有提线木偶、布袋木偶两种。主要分布在泰顺、平阳、苍南等县。剧目众多,据统计,其传统剧目,泰顺县有500多本,平阳县有300多本,苍南县仅布袋木偶戏就有100多本,或称300 本。其中可能有重复。

  上述存目数量均为不完全统计,由于年代久远,失传严重,离实际数字甚远。至于存本则更少,大多为老艺人口述记录本。为了抢救这些幸存者,为戏曲研究、资料保存、整理和改编演出提供第一手史料,作者选编了其中比较优秀、过去未曾印行过的剧目。为了尽量尊重原文,力求保持抄本原貌,只对原本中的错别字或明显不通之处加以校正,必要时作点注释,其他一切照旧。温州传统剧目极其富赡,有“曲海词山”之称。我们所掌握的仅幸存中的一部分,尚有很多有待收集与发掘。

  本集成将分编分辑出版,本辑为瓯剧编的第一辑,共选10 个剧本,均为“八十四本头”中的优秀传统剧目。其中《雷公报》,系“四高”之一;《赐双刀》系“五老”之一;《闹沙河》、《取宝刀》均属“四冷”戏;《双秋莲》系“四徽”之一;《三官堂》、《前岳传》、《后岳传》、《宝莲灯》、《两重恩》皆为常演的乱弹剧目。总之,均有一定的代表性。

  (《温州传统戏曲剧目集成 · 瓯剧(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2月出版,定价:78.00元)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1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