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讲堂 | “古籍整理图书”的涵义 发布时间:2016-11-25 9:28:03   作者:许逸民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4OTEwOTYwNQ==&mid=2247483798&idx=1&sn=79732b5f7c33272c10bba400533e25c3&chksm=

ec35629cdb42eb8a9961de0449b43d0db2daa9e5ab77d3db774543b3d76631ccdbfb0c4996cd&mpshare=

1&scene=23&srcid=11256zS9aDqG1WXI2y9aZ3gd#rd

许逸民

 

       当我们说到我国的现存“古籍”时,自然是指古人的著述文本,而说到“古籍整理图书”时,则当是指人对“古籍”进行加工而派生出的各种成果,两者显然不是同一个概念。先有“古籍”,然后才有“古籍整理工作”。有了“古籍整理工作”,然后才有“古籍整理图书”。“古籍整理图书”是“古籍”的衍生物,也是“古籍整理工作”的直观体现。这样说似乎有些咬文嚼字,其实不然。作为古籍整理学的专用术语,“古籍”,“古籍整理图书”,它们在理论上确乎是各有界域、泾渭分明的。

 

       我曾总结过目前学术界关于“中国古籍”的定义,认为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1)1911年辛亥革命以前编撰出版的图书;

(2)1911年以后至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编撰出版,凡内容涉及古代学术文化,采用传统著述方式,并具有古典装帧形式的图书;

(3)以少数民族文字编撰出版的古籍图书;

(4)外国人在古代中国编撰出版的与中国思想学术有密切关系的著译图书。

 

贯穿于这四个方面的一条基本原则,无疑就是时间的下限。按照历史学家对中国历史的分期,1911年以前属于古代,此后则为现代(晚清鸦片战争以后“五四”运动以前亦称近代,此不详论)。而按照哲学史家对中国文化思想史的分期,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新旧文化的分水岭,同时也是中国学术史的界标,此前属于传统学术,此后则为现代学术。1911年至1919年是一个短暂的过渡期,1919年是真正的转折点,这样来认识中国历史、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化史和中国学术史的发展进程,恐怕是无可争议的。

 

       据此,1919年以后成书的著述,就应当视为今人的作品。譬如刘锦藻的《清续文献通考》、刘复等人的《十韵汇编》等,不论其内容与形式同古人是否相同或相近,都已不再适合置身于“古籍”之列,否则“古籍”再难有一个截止日期了。而对原有古籍进行种种加工后形成的图书,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古籍整理工作的种种直接成果,譬如商务印书馆编纂影印的《四部丛刊》、中华书局编纂排印的《四部备要》等,其编辑体例、加工手段既与占人相近,也与今人无二致,这些也已不便再阑入古人原著(“古籍”)的范畴。所以,干脆说得绝对一些,1919年以后,不管著述或整理方式是汇刊、辑佚、点校、注释、评议、考证,也不管其出版形式是影印、铅排、线装、洋装,其学术成果皆当纳入“古籍整理”的大范畴,皆宜称为“古籍整理图书”或“古籍研究著述”。惟其如此,我们才能够判别古今,将今人所作的古籍整理与研究工作同现存的“古籍”遗产区别开来。

 

       目前在古籍整理界,包括研究部门、教学部门和出版部门,特别是一些专业古籍出版社,还通行一种“新版古籍”的说法。这个“新版古籍”的说法有它的道理,可以成立,但它能否与“古籍整理图书”完全划等号?我以为不能。只要认真探究一下“新版古籍”的指向,就会明白个中的原委。“新版古籍”所强调的是版本之“新”,这个“新”就新在经过了整理加工,所以“新版古籍”常用来概括1949年以来整理出版的古籍图书。从这个意义上说,“新版古籍”与“古籍整理图书”的确是相通的。1949年以来的古籍整理工作,统一由国家规划和领导,国家在政策和财力上给予支持,因而投入力量大,选题有新意,整理方式多种多样,成绩亦斐然可观。把这一时期的古籍整理图书称之为“新版古籍”,名正言顺,也不能说不切题。但是,我们同时又必须看到,这样使用“新版古籍”的概念将会造成两点偏差:

 

其一,硬性按1949年划界,把1919年至1948年之间的古籍整理成就弃之不顾,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一种政治性考虑,它在学理上并不具有科学的依据;其二,“新版古籍”主要是指点校、注释、影印、辑佚等直接依托于原有古籍的整理成果,它不能涵盖古籍整理工作的其他内容,譬如对出土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以及围绕古籍而作的综合性撰述(古籍的目录、提要、专书辞典)工作。

 

一句话,无论按其时段说,还是按其范围说,“新版古籍”都只能是“古籍整理图书”这个大范畴的一个组成部分,或者可以说它是主要组成部分,但切切不可将它与“古籍整理图书”等量齐观。

 

(摘自《古籍编辑工作漫谈》,齐鲁书社2003年版)

 

(来源:经典古籍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