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ec356299db42eb8fff5cc3e73f8ac529db24340d06516cefa1a47e204a54dbd0922f10f51d38&mpshare=1&scene=
23&srcid=1118vGa2VaucWgxRiUKwILUg#rd
程毅中,笔名程弘,1930年生,江苏苏州人。曾任中华书局副总编辑,1995年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有《唐代小说史》《古小说简目》等专著,曾整理出版《宋元小说家话本》《玄怪录》《古体小说钞》等古籍。
什么是古籍整理
古籍就是古代的书籍。对于古书的范围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应当以两汉为界限,两汉以前的书才算古书(见胡朴安《古书校读法》),这是一种比较狭义的说法。此外对古书还有更广或更狭的理解。我们今天则以新旧文化的交替作为界限,把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著作的书都看作古籍,根据不同的需要有选择地加以整理和出版。“古籍整理”是一个新名词,古代人把整理古书叫作校雠,“校雠”的本意相当于校勘。汉代校雠专家刘向说:“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雠也。”刘向校书并不限于校正文字,还做了分类编目和撰写叙录等工作。后人就把校雠来统括编纂古书的工作,逐渐形成了一门校雠学。如宋代郑樵著有《校雠略》(收在《通志》里),清代章学诚著有《校雠通义》。现代有一些学者承袭并发展了这种见解,认为校雠学包括了目录、版本、校勘等内容,不承认有独立的目录学,也不承认有独立的校勘学。章学诚提出,校雠学的主要任务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那也许可以说是一种广义的校雠学。虽然他所见者大,立论很高,然而并不符合刘向所说校雠的原意。今天的古籍整理工作,当然也不限于校勘文字,但是不能包括目录学、版本学和学术史的研究,只能充分吸收目录学、版本学和学术史的成果。我们这里用校勘来指校正文字的工作,以免与广义的校雠相混。
中国古代的古籍整理,有悠久的历史。最早见于记载的,有正考父校商颂、孔子删诗等事例。汉代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刘向校书和清代乾隆年间编《四库全书》,是历史上两次大规模的古籍整理,成果很多,影响很大。但清代学者个人整理的古书,成绩也非常突出,为我们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今天的古籍整理,除校勘文字之外,还包括了编纂(如新编的《全宋词》)、标点、注释、今译和辑佚(如果原书有佚文的话),还有写序跋、编索引、选择影印底本等任务。当然,并不是每一部书都要经过这些工序,整理方法一定要因书而异,不能强求一律。
古籍库新设栏目“讲堂”,旨在向读者系统性介绍古籍整理、古籍数字化方面的知识,揭下古籍编辑工作的神秘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