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84bafd76b3cd746030a86cde310ba70fe74c6949b6905529479b4a938da7bab13508a47f2a2c&mpshare=
1&scene=23&srcid=1107zQRjpbfjL3NK9QhnfKZB#rd
11月3日,第十九届(2015年度)华东地区古籍优秀图书评奖会议在江苏扬州举行,会后揭晓了古籍优秀图书奖的评选结果,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六种参评的图书全部获奖。其中《归有光全集》《十驾斋养新录笺注:经史之部》获一等奖,《良渚文化刻画符号》《中国出土简帛文献引得综录·包山楚简卷》《经史百家杂钞今注》获二等奖,《德政之要:〈资治通鉴〉中的智慧》获通俗读物奖。
一等奖
《归有光全集》
[明] 归有光 撰
严佐之 谭帆 彭国忠 主编
明文第一,全集首次面世
名继韩欧,孤本初展全貌
《归有光全集》对归有光作品进行了系统的辑集、辨伪、校勘、辑佚、编排。全集超越现已出版的各种归氏文集,汇集各种版本,博取广采,择善而从,精校细辨,以求得文集之最善。此外,尚有一些散见他人文集的题跋,以及归氏与他人的唱和、交往尺牍之中,全集均加以辑录补阙。此前未有完整收录归有光作品的全集,尚属首创,属于抢救性的编纂出版,对保存古籍、传承文化经典以及归有光研究都具有极其珍贵的史料性价值。
《十驾斋养新录笺注:经史之部》
[清] 钱大昕著
程羽黑 笺注
迄今为止最全面最深入的笺注版本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素为学林所重,近人至推为清人笔记第一,之前只有校点本而无注本。校点本仍有未尽如人意之处。有失校者 ,有不明音韵而误点者 ,有不明训诂而误点者 ,有不明史实而误点者 ,有不明年号而误点者 ,有不明天文而误点者,有不明地理而误点者 ,有不明职官而误点者 ,有不明姓氏而误点者 ,有不明书目而误点者 ,有不明文理而误点者 ,有不明出处而误点者。
此笺注本非常细致得体,纠正了前人对钱大昕理解的错误,也对钱氏本人一些错漏提出见解,是迄今为止最全面最深入的笺注版本。
二等奖
《良渚文化刻画符号》
张炳火 主编
良渚博物院 编著
国内良渚文化刻符研究第一手资料
良渚文化时期的刻画符号是良渚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多年来有大量的发现,尤其是近年来卞家山、庙前和庄桥坟等遗址的大量出土,为进行这方面的资料收集和研究提供基础。刻画符号对于中国文字起源的意义重大,自20世纪60年代起,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多次热烈讨论;对于新石器时代和有史早期的人类社会组织结构、思维性研究也具有很好的研究可行性。然而,囿于历年来良渚文化刻画符号资料的发表比较零碎、不成系统,而学术界对于这一方面的资料需求又较为迫切,因此,全面收集、整理良渚文化刻画符号的考古资料并将之发表出来,就成为一项富有学术意义的基础性工作。
本书填补了国内良渚文化刻符系统研究的空白,拓宽和深化了良渚文化研究的思路与内涵。全书收录带有刻画符号的器物554件,符号总数为656个,包含3000余张精美出土文物图片,以及相应的拓片、摹本。收录范围空前广泛,涉及遗址众多,尤其是在许多遗址的发掘资料尚未整理完毕的情况下,诸多重要的器物符号能够首先出现在这本图录中。
《中国出土简帛文献引得综录·
包山楚简卷》
刘志基 主编
包山楚简为珍贵的地下竹简,保存了战国楚简大量的文献史料。本书为其史料引得,此为包山出土卷,以战国楚简之《包山》简为研究基点,在力求字形“保真”的前提下,利用技术手段将楚简图片制作成字体格式,通过对包山楚简十篇简文的释读、断句与字形整理,按照说文部首将各字目进行归部排列,编写引得,并对此作了笔画、原形字、合文、特殊用字的索引,方便使用者查找。此书沿袭郭店楚简卷的编纂格局和基本体例,并在前卷基础上做了增益和完善,增加了包山简多字语义单位检索和包山楚简偏旁类纂两个附录内容,对于研究战国古文字具有十分珍贵的参考价值。
《经史百家杂钞今注》
[清] 曾国藩 编
熊宪光、蓝锡麟 等注
上自隆古,下迄清代,尽抡四部精要
本书是清代曾国藩编纂的一部古文精华集,共二十六卷,从清末到民国,在社会上流传很广、影响较大,是继姚鼐《古文辞类纂》之后的又一部有名的古文选读本。全书共分论著、词赋、序跋、诏令、奏议、书牍、哀祭、传志、叙记、典志、杂记十一类。毛泽东曾在给萧子升的信中称此书“上自隆古,下迄清代,尽抡四部精要”,可谓备极称许。本书在原文的基础上加以注释,注解简明易懂,令普通读者阅读名著更为便利,为研习国学入门之阶。
通俗读物奖
《德政之要:
〈资治通鉴〉中的智慧》
姜鹏 著
读史看格调 德政有格局
本书参照《大学》进行编排,分修身、齐家、治道三个层次,从《资治通鉴》中选取若干正反两方面的故事,从个人小我的修身讲起,要胸有大局,敢于担当,逐步扩大到一个家庭或家族的治理,注重子弟教育与家风的培育,再进而扩展到为政之道,以人为本,依法治国,以文化延续国运,由己及人,由内向外,揭示为善可以治国安邦、造福百姓,为恶则导致身亡家破、遗臭万年的历史经验教训,而以加强个人道德修养贯穿全书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