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由广陵书社承办的第十九届(2015年度)华东地区古籍优秀图书评奖会在扬州召开。
共有16家出版社的97种古籍整理类图书参奖,最后评选出特等奖8名,一等奖16名,二等奖37名,优秀普及奖10名。其中,上海古籍出版社《吕思勉全集》、《唐兰全集》获得特等奖;《龙榆生全集》、《金景芳全集》获一等奖;《黎庶昌全集》、《经史避名汇考》、《春秋公羊礼疏(外五种)》、《欧阳修词校注》、《吕碧城集》、《楚辞补注》、《刘辰翁词校注》七种图书获得二等奖;《梦影红楼——旅顺博物馆藏全本红楼梦》获优秀普及奖。
特等奖
本书为吕思勉先生的全集,吕思勉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被称为“民国四大史学家”之一,其著作被各大出版社多次翻印,在学术界有着广泛的影响。本社出版的《吕思勉文集》也已经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次出版《吕思勉全集》,搜集了目前所能见到的所有吕先生的著作,其中大部分已经在我社列入《吕思勉文集》出版,但也有部分著作此前并未列入《吕思勉文集》,此次重新整理,按照新式标点进行标点出版。包括《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秦汉史》《先秦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吕思勉读史札记》《宋代文学》《先秦学术概论》《中国民族史》《中国制度史》《文字学四种》《吕思勉读史札记》等主要著作。
《吕思勉全集》收录了吕先生的全部已刊、未刊的学术著述和论文,除了通史、断代史、近代史、读史札记、论学丛稿、以及各种专史外,新增加了《高等小学新修身教授书》、《高等小学校用新式历史教授书》、《高等小学校用新法历史参考书》、《高等小学校用新式地理教科书》、《高等小学校用新式地理教授书》、《更新初级中学本国史》、《<古文观止>评讲录》、《本国史(自元以后)》、《中国文化史》、《国学概论》等十余种旧著,以及先生全部的时论文章、诗词、联语、笔记等。先生的日记、信函以及各种传纪资料,则编入《吕思勉先生编年事辑》。《全集》收录的所有著述,都按原稿、初版本重新校过,删节、遗漏处都恢复补正。
正如王家范先生所说:“(吕思勉)先生许多精彩通观评论,直击要害,能传达出常人轻易看不出的历史意韵,让读者享受知性旅行的愉悦,得益的不仅仅是历史知识的丰富,更是增进了对社会状态和社会变革的认识。”

《唐兰全集》主要分为三部分,即第一部分为已发表的各种学术论文,主要发表于1923-1979年,这五十多年唐兰先生发表在各种学术期刊或报纸上面的文章,内容宽泛,涉及史学、文献学、文物学、文字学、音韵学,及书评等;第二部分是已经出版过的著作,包括《古文字学导论》、《殷虚文字记》、《天壤阁甲骨文存并考释》、《中国文字学》、《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甲骨文自然分类简编》等,此次出版,有影印的,也有重新排版的;第三部分,主要是唐兰先生未曾发表过的论文、书信、诗歌,以及其他人的纪念性文字。唐兰先生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发表学术论著,至一九七九年初去世,一生创作了大约六百万字左右的论著。先生治学,志向高远,常作大的构想和写作计划,但时间和精力有限,学术兴趣又易作转移,因此留下许多未完成的作品,这些遗稿是先生学术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我们了解唐先生学术思想形成的过程很有帮助,对后代学术研究也有一定启示作用。其学术成就影响了数代学者,他是一位在二十世纪中国和世界学术史上有重要地位的学者。
唐兰先生兴趣广泛而博学,一生笔耕不辍,著述甚丰,学术领域涉猎甚广,除器终生研究的中国古文字学致力最久贡献最大之外,其他如经学、史学、文学、考古、诗词歌赋等等,无一不通,均有论著。虽然文革中损失了一部分,但大部分都得以保存。完成先生全集的整理编辑工作,有非常高的难度。及时整理,可免年久损坏;及时编辑出版,有利于推动相关学术的研究。整理者在尽量保证文稿原貌原意的前提下,改用现行通用的字体、标点,并且增补了清晰的图片。对于散件于各处的文章,整理者前往各大图书馆、博物馆搜集,其工作十分艰辛。唐先生一生从不做卡片,全凭记忆引用古文献,有些难免有疏漏和笔误,出版社编辑凭借深厚的古文献、古文字学养,对其进行了很多订正。对全书的体例、注释、用字(使用规范字、不用异体字)等方面做了统一和规范,最后以如此完备整饬精美的面貌呈现给学界。

龙榆生全集
龙榆生(1902-1966),名沐勋,字榆生,后以字行,号忍寒居士,又号风雨龙吟室主人。江西万载人。自1924年起,先后任教于厦门集美学校、上海暨南大学、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广州中山大学、南京中央大学、上海音乐学院。是二十世纪最负盛名的词学大师之一。《龙榆生全集》共九卷。专著共两卷,收入专著六种,《中国韵文史》、《词曲概论》、《唐宋词格律》、《词学十讲》、《宋词讲义》、《词史要略》,末两种首次整理面世。分别根据油印本及手稿整理。论文集一卷,在《龙榆生词学论文集》基础上增入十四篇学术论文,并将《词学论文集》原收词集题跋剔出归入第八卷杂着中。诗词集为第四卷,根据龙榆生子女所提供《葵倾室吟稿》的大量手稿编成,具有文献价值。原稿反复勾改,这部分用力较多。笺注部分共两卷,一卷为《东坡乐府笺》,此书原为龙先生讲义,讲义由张寿平珍藏,后转交龙先生子女,今据讲义本增补大量批语,并加校正;另一卷包含包括《苏门四学士词》、《樵歌》、《重校集评云起轩词》、《梦窗词选笺》,这四种词集校订、笺释性质的著作,或湮灭不闻,或首次问世,有文献价值。第七卷、第八卷为词选,收入《唐宋名家词选》、《唐五代宋词选》、《近三百年名家词选》三种。第九卷为杂着,包括词集题跋、散文杂文和科普读物三部分,这部分除了《龙榆生词学论文集》已收一部分外,皆从书刊杂志中辑出,最便读者;为全面反映龙榆生先生抗战前后的思想状况及与时人的交往,期间文章除极个别篇什外,均保留原貌。1959年,龙先生撰有《音韵学》讲义,后增订为《汉语歌词声律学》,“文革”中佚。目前虽找到了《音韵学》手稿,然不完整,尚待进一步校订,未能收入全集。全集的编纂得到龙榆生先生子女的全力支持。全集的总目由张晖先生生前拟订,未及克功,而英年早逝,其生前友好分任各卷编纂之劳。
龙榆生是近代著名的词学大师,他的《唐宋词格律》《中国韵文史》等书,是词学入门书。他的《唐宋名家词选》受众最广,曾受到毛泽东主席重视,制成线装大字本。《近三百年名家词选》也筚路蓝缕,有草创之功。《东坡乐府笺》最为专门。他创办并长期主持《词学季刊》,为词学学科的创立做出很大贡献。他交游广泛,《全集》对他杂文、散文、笔记方面的收集整理,对龙榆生研究也有帮助。《全集》出版以来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并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金景芳全集》(全十册)以类为经,以时为纬,收录金景芳著作12部(易通、周易讲座、周易全解、周易系辞传新编详解、尚书虞夏书新解、中国奴隶社会的几个问题、论井田制度、中国奴隶社会史、孔子新传、经学概论、先秦思想史、先秦思想史专题讲授提纲)、论文100余篇及未刊稿,末附金景芳传略、学谱、学人回忆、书评文字及相关资料,共约430万字。金景芳先生毕生的学术成果于此悉数汇集,一为学术巨匠立此纪念丰碑,二为来学贡兹学术梯航。
《金景芳全集》(全十册)由金景芳学术传人吕文郁、舒大刚等编订,《全集》汇集了金先生全部专著、论文以及部分未刊稿和讲义。资料翔实,体例合理,是目前所见收集先生学术成果最全的著作集,既能全面涵盖金景芳先生的毕生学术成就,亦能充分体现其学术发展脉络,对传承其学术与促进学术发展,无疑提供了一份翔实和严谨的可信文本。

黎庶昌全集
黎庶昌(1837-1897),字莼斋,贵州遵义人,廪贡生。初从学于郑珍,后为曾国藩僚属。与张裕钊、吴汝伦、薛福成称“曾门四弟子”。历任出使英、法、德、日四国参赞,又为出使日本大臣。官至川东后备道。出使日本期间,四处访求收罗国内早已散佚而流传于彼邦的唐、宋、元、明珍本古籍26种,汇刻成《古逸丛书》200卷,每种书均撰有解题,述其源流,详考版本,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又与日本友人诗文唱和,刊刻《日东文宴集》,为促进中日友好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黎庶昌著作有十余种,编有《续古文辞类纂》,著有《拙尊园丛稿》、《西洋杂志》、《丁亥入都纪程》、《全黔国故颂》等,涉及史学、文学、地理学、谱牒学等,内容十分广泛。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尚无一部经过今人严格整理而又相对完善的黎庶昌全集问世,人们无法看到其创作与学术研究的全貌。此次《黎庶昌全集》的整理出版,当填补这一空白,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意义和价值。
黎庶昌著作有十余种,是研究贵州近代史和学术史的宝贵资料。此次点校,参校版本资料丰富,校勘严谨,为黎庶昌研究提供了第一手可借鉴的重要文本材料,亦为晚清近代文学研究、西南文化史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文献资料。

周广业是乾嘉时期一位著述宏富的学者,他关于避讳的研究专著《经史避名汇考》,因收集避讳资料丰富,陈垣先生誉其为“集避讳史料之大成”。这部书以综览历代讳事为主线,按照不同的避讳对象分类,将历代文史典籍中有关避讳的资料按时代顺序进行分类、考证,不仅有关于避讳规则、历代避讳情况的著录及评论,而且有大量的利用避讳来校勘文字、解释疑滞、辨别版本、考证史事和名物制度等方面的内容,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和学术价值。本书因卷帙浩繁,尚未最终定稿作者即去世,先前仅有少数抄本传世,二三十年前影印本出版后,才广为人知。现存四个抄本之间各有异同。此次整理工作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徐传武及其高足胡真据上海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等处所藏《经史避名汇考》抄本,对本书进行校注整理,核对引文,标明卷数,亦有考辩订正。
徐传武、胡真两人历时七年整理完成此书,用力甚勤,校注精审,有利于对《经史避名汇考》一书的进一步研究与利用,进而深入对避讳学的研究。

《春秋》为“礼义之大宗”,《春秋》“三传”(左传、公羊、穀梁)亦多涉礼文制度。《春秋公羊礼疏》(外五种)为《清代春秋学汇刊》之第三册,收录了清代著名学者凌曙、朱大韶、侯康、陈奂用“三礼”(周礼、仪礼、礼记)解释“三传”的六种著作,疏通证明,实事求是,对于今人进一步了解春秋礼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时代风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三位整理者均为复旦大学研习春秋学和三礼学的博士,具有较好的专业素养和治学态度,从而保证了该书点校的质量。
《春秋公羊礼疏》(外五种)收入我社《清代春秋学汇刊》,是清代学者用“三礼”之学解释《春秋》经传的代表性著作。该书内容详实,点校精良,为今人研究清代春秋学尤其是公羊学提供了便于检阅的宝贵资料。

欧阳修为一代文学大家,其对词之艺术风格及形式的强化和开拓,使之在词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欧阳修词校注》体例上分为“校记”、“注释”、“辑评”,整理重点则为校勘、考辨及笺注。在祖述百年来词学传统的基础上,本书更有材料、方法和观点上的创新。校勘全面精审、考订详尽深入、笺注细致可靠,使其成为一部适应当下词学研究的集成之作,对宋词研究所面临的某些瓶颈问题,同样不无借鉴意义。
胡可先、徐迈《欧阳修词校注》在充分校勘、考证的基础上,对欧词加以深度笺注,贯彻“以欧注欧”、“以史证词”的方法,阐幽发微,使得欧词的研究达到一个新的层面,为学界提供了一个可资参考、引证的欧词整理本。对词学研究及宋代文史研究可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吕碧城,近代著名的奇女子,南社社员。她同情民主革命,提倡教育,呼吁女权,在商界也颇有斩获,曾游历欧美,最后却皈依佛门。但她更是一个女诗人、词人。时人对她的文学成就评价极高,如林庚白赞其“惊才绝艳,工诗词,擅书翰”,“其诗颇有神似玉溪处”。钱仲联许其为“近代女词人第一”。此次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近代文学丛书推出《吕碧城集》,收入了迄今发现的除佛学著作外的吕碧城全部文学作品,分诗、词、文三辑,后附附录六种。
本书整理者李保民是吕碧城研究专家,曾为吕碧城的诗词做过笺注,此次出版《吕碧城集》,他竭十数年之心力,多方网罗辑佚,收获颇丰,许多当年遍访无着的遗文,今皆得补于书中。本书所搜的吕碧城作品,除佛经等专著未收之外,已绝少散佚。本书诗文以一九二九年上海中华书局刊《吕碧城集》为底本,词则以一九三八年新加坡刊《晓珠词》四卷本为底本,校以一九〇三年春英敛之刊于天津的《吕氏三姊妹集》、一九一八年王钝根校印《信芳集》、一九二五年上海中华书局聚珍仿宋版《信芳集》、一九二九年黄盛颐刊于北京的《信芳集》、一九三〇年刊《信芳词》、上海图书馆藏《信芳词》吕碧城手改备刊稿,以及当时的《大陆报》、《民国日报》、《民权素》、《南社丛刻》、《北洋画报》、《词学季刊》、吕碧城亲笔翰墨等等。本书标点,采用专名线和书名线,在中国近代文学丛书中,算是创举。书中之笺,详于时人事迹、背景处所,更是大大便利了读者。因为吕词多涉境外地名人名,如不加笺释,读来肯定非常吃力。总之本书收吕碧城著作最全,校笺最精,堪称古籍整理的典范之作。

楚辞补注
这本《楚辞补注》以汲古阁为底本,以另外五种刻本(详见前言)为校本,校勘精审,并广泛吸收前贤的校勘成果,如清 毛祥麟《楚辞校文》、清 谭献批点同治十一年金陵书局重刊汲古阁本、日本 西村时彦《楚辞王注考异本》、刘师培《楚辞考异本》、闻一多《楚辞校补》本等,在订正字形、审辨字音反切、说明洪兴祖注书体例等方面,纠正不少前人研究或整理方面的疏漏。整理者黄灵庚先生本人是研究《楚辞》的专家,整理中也贡献有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可成一家之言。
这本《楚辞补注》以五种刻本为校本,校勘精审,并广泛吸收前贤的校勘成果,纠正不少前人研究或整理方面的疏漏,后出转精,是目前该书最佳的整理本。

点
刘辰翁是南宋著名的学者、散文家、诗人、词人。他学识赅博,著述富赡,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苏州大学吴企明先生以朱孝臧《彊村丛书》本《须溪词》为底本,参校文渊阁《四库全书》、文津阁《四库全书》、清刻本《须溪词》以及《永乐大典》残卷、《全宋词》、《元草堂诗余》、杨慎《词品》、《历代诗余》、《花草粹编》、《翰墨大全》等总集、类书,并迻录朱孝臧校勘钱塘丁氏嘉惠堂藏旧抄本《须溪词》并参考金养之、沈山臣校语撰成之校记,整理成《刘辰翁词校注》,尽量还原旧貌,并做了详尽的校勘和注解。全书加专名线,书后附录《刘辰翁年谱简编》以及传记题赠、序跋著录、词评等相关材料,极便研究使用。
刘辰翁是在宋代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享有重要地位的一家,然而历代以来其作品散佚严重,难有定本。吴启明先生浸淫相关领域多年,造诣精深,积二十年之功整理成此本刘辰翁词,详加校注,并吸收学界研究成果,堪称须溪词之定本。此书获得2015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即是对其学术价值之肯定。学界对此书关注期待已久,相信其问世会为宋词研究作出应有的贡献,成为又一本传世经典。

《梦影红楼——旅顺博物馆藏全本红楼梦》大型图文画册,根据旅顺博物馆藏国家一级文物、清代孙温、孙允谟所绘《红楼梦》大幅绢本工笔彩绘画册翻拍印制,并配以《红楼梦》中的经典文字,图文结合,相得益彰。全书共232页,230幅图,展现了3000多个人物形象及各类场景。在借鉴前人画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人物活动情节和环境的全景式表现。画面构思精妙,用笔浓艳。其中有亭台水榭、苑囿楼阁、家具陈设、博古杂项等,将红楼一梦的情与境展现得淋漓尽致。
该画册体现了晚清时期《红楼梦》美术创作的非凡成就,具有重要价值。已引起红学界的高度重视,如红学名家周汝昌先生称其“工细数倍于一般常见的上品红楼画,令人赏玩不置”。同时,它又向大众展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成为大众了解清代社会、感受清代文化的一个窗口。
该画册成于同治丁卯至光绪癸卯年间。可以让读者深入了解当时的建筑风格、室内陈设以及人物服饰等情况,极具历史意义。同时,作者工笔画功底深厚,人物描绘细腻,线条流畅飘逸,颇具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