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bea7dd0289d0541435b0971c58b5f7c900982614a5b99a7b730ec96e10e322eefa34c6d63158&mpshare=
1&scene=23&srcid=1102NfDznju063LH38CDq77k#rd
存亡继绝的使命 传承文明的荣光
陈尚君
上海古籍出版社成立六十周年,谨表示热烈的祝贺。六十年古称一甲子,差不多是古人一生周而复始的长度,因而具有特殊的意义。
最近几周,高克勤社长写了许多文章,多次接受访谈,弘扬古籍社六十年来取得的成就,表彰社里许多前辈的道德学术,我都很认真地读了,很受感动。六十年的成就,差不多经历了五六代人的薪火相传,最老的一批,差不多出生在清光绪年间,启蒙于科举或传统教育,经历新旧文化的交替而把辞章、考据、义理之学接续下来,依托出版社的平台,将传统学术的精髓心手相续地传存下来。近年接触多位八○后的年轻编辑,无论接人待物还是处理文稿,都显示出良好的学养和高度的责任。古籍社出了许多好书,是所有人都看得见的,更突出的成就应该是建立了出版社的学术精神和文化传统,一代一代地接续下来,发扬光大,充实而有光辉,这是最为可喜的收获。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比中华文明更早的我们都知道有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等等,大约很少人知道,那些文明早已中断不传,现在那些旧地上传续的都是另一种文明,只有中华文明从夏商周存续到现在。近代在西方冲击下为了改革图强,倡导新文化,建立新观念,对旧传统的摈弃如此果决,我们看到民族的发愤进取,但也感喟于随着宗法社会解体,造成社会剧变中传统文化的不绝如缕,危悬一线。繁体字为简体字取代,华丽的文言为简明的白话驱逐,旧伦理道德消亡,人伦温情为直接的利益交换取代,梁启超在“五四”后的《欧游心影录》中看到的西方道德缺陷和中国文化价值,到最近一二十年才引起全社会的普遍认知。传统文化之百年传续,可以说主要依凭大学、研究院校的少数精英学者,以及出版文化系统的老成编辑,后者不仅有自己的建树,更能将学者的著述传递给社会上的读者,为学术传承做出不朽的工作。
中国当代古籍出版的版图,其实是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两分天下,占有最大的比重,这是不争的事实。与中华书局比较,古籍社历经曲折,面对时代和经济的多重压力,取得如今的成就尤其不易。
我个人观察到的,一是有开发重大选题的气魄,比如《续修四库全书》《清代诗文集汇编》以及敦煌系列文献的出版,决策者真有头颅一掷、气吞山河的气势,最后证明这些选题全面带动了当代学术的提升,出版社也得到可观的经济效益。其中《俄藏敦煌文献》是国际上首次披露,轰动一时。而有关海外流失艺术品,藏文及西夏文献的发表,也具有重大意义。
二是始终坚持服务学术、坚守品格的文化品味。在这里可仍以许多人一再称道的《中国古典文学丛书》为例。我在七年前该套丛书出版到百种时,曾有书评,认为出版之初,“无论选题还是排版格式,都给人焕然一新的印象”,其中包括“久经定评的传世旧注的整理校点,如李善注《文选》、任渊等注山谷诗、冯应榴注苏诗等,采用善本为底本,会校各本,复核引文,成为学者可以信任的通行本”,“经典别集、总集的校点本”,都能备校善本和罕见珍本,达到很高学术水平。再是今人的新注本,“既有余嘉锡、钱仲联、詹锳、高亨、龙榆生、瞿蜕园、邓广铭等前辈学者汇聚一生学术积累的扛鼎之作,更有许多最近二三十年活跃于文史学界的中坚学者” 的心血结晶。更难能可贵的是,无论作者和出版社对已出著作仍保持不断精益求精的态度。举几个例子。前两年新闻出版总署评建国以来优秀古籍整理图书,该套书当然膺选,但出版社仅提供其中大约三分之二书目,认为可当此选,一部分仍感到尚有差距。再是书出版后,即告诉作者可以不断完善增补,鼓励作者在有生之年继续修订,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凡修订三四次,是有名的例子,近十年如祝尚书的《卢照邻集笺注》、项楚的《王梵志诗校注》、佟培基的《孟浩然诗集笺注》、陈铁民的《岑参集校注》、陶敏等的《韦应物集校注》、蒋寅的《戴叔伦诗集校注》都出了增订本,有的增订篇幅达原书之半。古籍整理是一项难臻善美的工作,正是有出版社的理解支持与作者的持续努力,方能打造出一批真正的学术精品。再是发现疑误及时更正。我曾应约写某书书评,就阅读所及提出一些还可在斟酌的地方,不久就看到下一次印刷是已认真作了修改。
最后,我还想谈到古籍社与复旦中文系几代学人的友谊,以及我本人从学以来得到的教益与鼓舞。由于古籍社建社元老李俊民先生与本系朱东润先生的特殊友谊,六十年来,本系最重要的一批著作,如《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历代文论选》《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以及郭绍虞、朱东润、赵景深、王运熙等先生的文集,都是在古籍社出版,彼此都合作愉快,相得无间。本系最近几十年的中坚学者,他们起步和成长的过程中,都与古籍社的支持有关,如章培恒先生的成名作《洪昇年谱》,王水照先生的第一本书《宋代散文选注》以及备受好评的《苏轼选集》都是。我本人是读着古籍社的书摸进学术门坎,发表的第一篇学术长文《温庭筠早年事迹考辨》发表于《中华文史论丛》1981年2期,当时还是在校学生。三十多年来的合作太多了,一直能感到家人般的温暖。已经确认会将个人一生最重要的著作《唐五代诗全编》交给古籍社出版,我对未来的合作有充分的信心。
还可以说到的一段因缘是,朱东润先生《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曾是古籍社成立之初出版的第一批著作,我整理的该书校补本利用朱先生的自存讲义与修订残稿,下月将出版,希望为抗战残损的学术著作作部分的复原,恰好也是六十年推陈出新的纪念,堪称难得。
前贤曾说到学者的使命,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现代社会分工万端,这句话早过时了,但“为往圣继绝学”一句,确实是古籍整理、研究和出版学者不可推卸的责任。祝贺古籍社以往的成就,祝愿今后开创更多的光荣。我也希望,政府和社会对古籍社的工作有更多的投入和支持,因为这毕竟是国人共同的责任。
上海古籍出版社成立六十周年致辞
熊月之
热烈祝贺上海古籍出版社成立六十周年!
建社六十年大庆有感
运开新甲子,岁指玉衡年。胜会喜兰桂,高标怀哲先。风清起蓬阁,骨秀缀芸编。吾亦同舟客,铅刀愧俸钱。注:玉衡:指明年为酉鸡之年,玉衡之精散为鸡;又虞舜制璇玑玉衡以窥七政之齐:此兼用之以祝周而复始,金鸡唱明,前景可期也。
赵昌平,曾任上海古籍出版社总编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特聘教授、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获建国六十年全国出版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首届全国新闻出版政府奖优秀个人等称号。现任上海师范大学特聘研究员。主攻唐诗史与中国诗学,有专业论著杂著四百余万字。
奉次赵昌平总编辑《上海古籍出版社建社六十周年大庆有感》韵
伟功赞剞劂,五纪正当年。兵马柳营壮,清英诸子贤。心香揖先哲,鼎足示名编。盛世风帆举,化人何计钱。
【注释】剞劂 : 刻刀。古代雕版印刷之工具。後因以书籍出版之称代。 五纪 : 一甲子六十年。一纪十二年。 柳营 : 细柳营。汉将周亚夫屯兵细柳(今陕西咸阳市西南),治军严明。此用以喻古籍社之风清气正及其编辑力量之雄厚。 清英 : 清正英特。谓古籍社年轻一代之硕士博士。 鼎足 : 国内出版界素有古籍出版“两家半”之说(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加人民文学出版社半家),其所出版之图书为广大读者所极力称赏推崇。 化人 : 教化人。宋王禹偁《柳府君墓碣铭》文 : “ 有唐以武勘乱,以文化人。”
聂世美,上海古籍出版社退休编审。
上海市委宣传部领导、上海市新闻出版局领导、上海世纪出版集团领导为前任社长、总编颁发“上海古籍出版社终身成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