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紫气东来三万里 文字五千传道德——《老子帛书校注(增订本)》出版 发布时间:2016-10-28 9:21:56   作者:姜 嵩  

  1973 年出土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本《老子》,为现代学者的老子研究提供了最古老的文本。《老子帛书》的出土,提供了一种可能,即在时间上缩短了今人与古人的距离。与秦汉以后的古人相比,今天的人们应该说是非常幸运的,因为我们可以越过千年,直接阅读秦汉时期的《老子》文本,将两千多年中各种有意无意的错误统统摒除,直面老子,直面老子的文字,老子的思想。

  出土的帛书本《老子》有两种,用篆书抄写的一种,年代较早,“邦”字不讳,为秦代抄本,被称为甲本。用隶书抄写的一种,讳“邦”不讳“恒”,为汉初抄本,被称为乙本。甲本是卷在木棍上的,乙本是折叠的,但由于埋藏地下两千余年,均有破损,而甲本的破损较乙本更为严重。所幸的是,由于一个是卷轴装,一个是折叠装,两种版本所缺损的文字不尽相同,保存下来的文字可以互补。这两个距离老子时代最近的版本,不管是甲本的篆字,还是乙本的隶书,其所保留的信息都是最古老的,与历史上留传下来的其他版本相比,甲乙两本保留了《老子》95%以上的文字,对今天的人们来说,如此多的文字存留量,这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老子曾任周王室的守藏室史,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图书馆兼国家档案馆馆长。老子对于周王室图书馆中的典籍非常熟悉,同时精通周王室的各种典礼,而这两者对其著作的影响都不容小视。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孔子曾到洛邑拜老子为师,参观了周王室的典藏档案,还当面向老子请教礼制方面的问题。《礼记 · 曾子问》详细记录了孔子四次问礼的内容。然而老子与孔子对政教礼乐的态度并不相同,老子认为,对古礼的坚持,并不等于奔走呼号,干君游说,更不等于固守成说。他对年轻而热情的孔子泼了一盆冷水:“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史记 · 老子韩非列传》)

  老子所把握的,是礼制所蕴含的古老思想,他把这种思想融溶在对“道”与“德”的阐发之中。而在孔子看来,老子犹如从云驭风、见首不见尾的神龙,孔子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说:“原始的思想胚胎对人类的心灵和人类的命运产生过最有力的影响。……它们在遥远的蒙昧阶段都曾有一个明确的起点,它们都有合乎逻辑的发展。”《老子》五千言,正是那个离那个“明确的起点”最近的最原始的思想的胚胎,也正是这个胚胎,孕育了中华古代文明中最为辉煌的一页,直到今天,仍然在人类的思想史上熠熠生辉,仍然对今天的世界、今天的人民起到一种警策作用。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老子帛书》,其虚词保存得最为完整,可见它与最初的原始文本有多么接近。它比今天的国家标准《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所规定的善本,还要早一千五百多年,可以说,它是善本中的善本,是最古老最完美的版本。其甲本抄写所用的篆字,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国家规范文字,其乙本抄写所用的隶书,是汉代的国家规范文字。《老子帛书校注》以帛书乙本为底本,以帛书甲本、郭店楚简本,以及后来的王弼本、傅奕本、河上本五书为校本,相互比勘,从而揭示了老子帛书文本之优,文字之古,思想之幽远。其校注部分,运用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知识,破解汉代隶书文字通假的奥秘,探求文字背后的哲学真义。其义述部分,着重从哲学、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揭示产生老子思想的远古原始社会的背景,破除千百年来笼罩在老子身上的种种迷雾,强调其中华文化的源头与原典性质。

  本书动笔于1988 年,七易其稿,成书于2002 年。在第四稿时,将部分原稿寄呈钱钟书先生,并请题署书名。书稿原名“帛书老子校注”,钱先生大哲远见,亲自改为“老子帛书校注”,使书名避免了混淆之累。

  这次增订,除改正个别错字及不当的注释外,主要是增补校注,加强义述。如《六十五》原文中的“请”,当为“精”之假借,原来的注释虽已揭示其假借关系,但现在补入于省吾先生的周密考证,则可达到铁证的地步了。

  (《老子帛书校注(增订本)》,凤凰出版社2016 年6月出版,定价:78.00 元)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