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明年,就是夏完淳(1631—1647)牺牲的第370个年头了。他拼尽短暂而灿烂的一生所反抗的清王朝早已覆灭,中华民族又经历了无数惨烈的战争与苦难,终于浴火重生,重新傲立东方。歌舞升平之时,有多少人还记得这位长眠于故乡松江地下的少年神童,记得他与其父夏允彝、其师陈子龙的壮烈牺牲呢?
答案是:有!而且有很多!2016年3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夏完淳集笺校(修订本)》,67万余字,甫一上市,便受到众多读者的关注。笺校者白坚先生已年逾八十,大半生精力尽投于南社与夏允彝、完淳父子相关研究。早在20世纪80年代,他便整理了夏完淳集,并于1990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当时即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此后数十年,白坚先生虽屡罹车祸、重病等磨难,仍坚持收集、整理夏完淳相关资料,新出的修订本,篇幅较原版增加近三分之一,且修正了原先由资料不足等原因导致的一些疏误,使该集更臻完善。用白坚先生自己的话来说,这样才庶几对得起夏完淳!
夏完淳是英雄,也是神童。他兼具文韬武略,在父亲夏允彝牺牲后,独自联络各路抗清义军,出谋划策,史称其“十五从军,十七授命,磨盾草檄,不异老生宿儒”(《明诗综》卷七十五引钟渊映语);而不幸被捕后则视死如归,慷慨就义。他在世仅仅17年,后数年更投身军旅、戎马倥偬,却留下了赋一卷、诗六卷、词一卷、各体文一卷、《续幸存录》三卷等丰富作品(这还是大量佚失后之仅存者),且均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其中更不乏《大哀赋》这样令人拍案叫绝的传世之作。无怪乎史家纷纷为之立传,而从顾炎武到朱彝尊,从柳亚子到郭沫若,多少仁人志士、文人墨客,都忍不住再三赞叹,写下歌颂的篇章。
白坚先生《夏完淳集笺校》一书的特点,除了对夏完淳之作品精心点校笺注之外,还在于收集了大量传记、题跋、评论等相关资料。其附录一、二汇集夏氏先世资料和允彝、完淳父子的各类传记事略,附录三更整理出包括洪承畴题本、揭帖等丁亥南京之狱的清代档案,还原完淳牺牲之史实经过;附录四收集包括王昶、何其伟、汪辟疆等所作之各本夏完淳集序跋题词数十篇,附录五收集顾炎武、朱彝尊、沈德潜、郭沫若、柳亚子等各家评论,附录六收集夏完淳同时代人之投赠哀悼以及后世凭吊纪念之作。可以说,一册在手,读者便能了解夏完淳在世人心中的地位,亦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郭沫若先生极爱夏完淳,为他撰写长文《夏完淳》,更以其事迹为主题写了历史剧《南冠草》。在这两部作品中,他的判断和陈述犯了一些错误,后来在《少年爱国诗人夏完淳》一文中作了更正和解释,但由于前两者的影响既早且大,后来的解释并未能完全起到修正弥补的作用,同时,也还有一些问题是始终未厘清的。白坚先生特地撰写《评郭沫若的夏完淳研究》一文,附于附录所收郭沫若先生文章之后,一方面对民国时相关研究做一简单梳理,肯定郭沫若作品在当时弘扬正气、鼓舞民族斗志的巨大作用,一方面也对其中的一些不足加以纠正和补充。
汪辟疆先生在题《重刻夏节愍全集》中写道:“世乱方殷,东祸益亟,国人慷慨赴敌,不亚有明,然弱冠从军,文章秀出如存古者,尚不可得。”柳亚子先生亦为夏完淳写下“悲歌慷慨千秋血,文采风流一世宗”的诗句。他们身处民国乱世,心忧国破民难,故于夏完淳尤心有戚戚焉。而夏完淳牺牲370年后的今天,在这和平盛世,我们仍然记得他、尊敬他、纪念他,为他的才华,为他的壮烈,为他的精神!因为始终有这样的人,中华民族文明之火,才得以承传至今,永不熄灭!
(《夏完淳集笺校(修订本)》(中国古典文学丛书)(全2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年3月出版,平装定价:118.00 元,精装定价:148.0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