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靖边县旧志校注》出版 发布时间:2016-6-8 15:16:06   作者:党秋妮 郭 勇  

  靖边县位于陕西省北部偏西,榆林市西南部。县境内历史和人文景观众多。位于县城东北58 千米处的统万城,是东晋时匈奴贵族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国”国都,是中国重要的古代都城遗址,被列入国家、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2012 年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境内还有秦朝、明朝古长城遗址和汉唐古墓群;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转战陕北时曾在小河、天赐湾、青阳岔生活战斗了46 个日夜,至今革命前辈的旧居保存完好;热情豪放的大秧歌,高亢激昂的信天游,如泣如诉的陕北道情,浑厚稚拙的三边剪纸更是随处可见。

  靖边县早在原始社会晚期就有人类居住,历更所属。明始置靖边营,属延绥镇,清初为靖边所,雍正九年(1731)以安边、安塞、镇罗、镇靖、龙州五堡置县。据查,民国以前靖边县共修纂过两部县志,其中一部约修纂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作者佚名。该志正文分天文志、地理志、建置志、祀典志、赋役志、兵制志、武官志、选举志、人物志、风俗志、纪事志、艺文志凡十二门三十九目,类目设置齐备,记载却极简括。选举志载有乾隆六年(1741)事,系传抄者所增补。目前有清抄本传世。(光绪)《靖边县志》为靖边县第二部志书,系清丁锡奎、白翰章修纂。是志始修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光绪二十五年(1899)完成并付梓。正文分四卷十二门六十目,包括舆地、建置、田赋、风俗、学校、兵防、职官、人物等内容。目前有光绪二十五年(1899)刻本及民国二十四年(1935)榆林运通书局石印本传世。

  靖边县旧志的史料价值非常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关于靖边县古代书院的建立及教育情况。据志书记载,靖边县先后有龙图书院、新城书院、崇正书院,三所书院有着密切的关系。志书中详细记载了书院的创建缘起、资金来源、书院膏课,《论四乡各学塾师》则记载了对塾师教授子弟的一些规定。志书中还保留了顺治九年清王朝诏各学宫明伦堂刊立卧碑文,足见当政者扶植人才、重视教育的迫切愿望。

  二、 关于蒙汉民族关系及蒙俗的记载。由于地处边陲,与蒙地接壤,因此靖边志书中保存了不少关于蒙汉民相处的史料。例如汉人将马牛等牲畜交给蒙民代牧,双方约定合作模式。对于蒙人风俗也多有记载。

  三、 关于边地盐业发展的资料。《边盐壅滞饷匮可虑疏》一文,较为详细地记载了靖边盐引的使用情况。

  四、 关于靖边宗教信仰的研究。县志记载,每年四月八日,城乡男女竞相前往城内西山子孙娘娘庙拜谒,供献花果,求子许愿。如果生了儿子,即“舍身佛案,十二岁取赎,以鸡羊牛犊施布僧寮,归而为子”。这条资料和藏传佛教的某些习俗有相似之处。

  五、 关于当地文化和民俗活动的记载。如“上元灯节前后数夜,街市遍张灯火,村民亦各鼓乐为傩,装扮歌舞,俗名社火,义取逐瘟”的“傩文化”,又如“立春日,署中鞭春毕,小民争抢春牛,得撮土即调水涂灶,或剥得牛身席片,用纸糊为器,谓岁收必丰,年运必达”的民俗也有记载。剪纸是陕北的一大特色,志书中的相关资料为研究剪纸发展史提供了依据。

  六、 靖边旧志还有不少明清边陲史料,特别是清同治年间回民起义的史料,对研究中蒙边界问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于两部志书的编纂情况,总体而言,《康熙志》较为简略,《光绪志》从体例和内容的丰富程度来讲,比《康熙志》有很大进步,作者在编纂体例上有不少独创之处。例如不设灾异项,因为作者认为:“兹志无灾异,或憾其阙,然灾异降自天而寇祸拳于人。访述凶迹,惩前毖后,或可为他日御侮之资,不仅天象垂戒已也,兹并录之。”亦未在志书末编收录诗词作品,这的确是很少见的。《光绪志》在纂修之初,丁锡奎经多方搜寻,可惜未见到《康熙志》,只能另起炉灶,因此两志无论在体例编排还是内容设置方面都有许多不同之处。

  古人云:“州县之有志,犹国之有史。”历朝历代将志书称之为“资治、教化、存史”的百科典籍。《靖边县旧志校注》的出版,不仅能为人们更好地了解、研究县情,发展地方经济建设发挥作用,而且对保存、抢救地方典籍,弘扬靖边丰富的历史文化、传承祖国优秀的文明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靖边县旧志校注》,三秦出版社2015 年11 月出版,定价: 128.00 元)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1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