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古籍电子化随身带一所图书馆 发布时间:2016-5-27 12:08:07   作者:  

 

http://www.zhbc.com.cn/zhsj/fg/news/info.html?newsid=402885965494e6990154efe97ea407e4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照例是中华书局的“读者开放日”,那天,“中华经典古籍库”的微信版宣告上线,活动现场聚集了不少读者,但是抽奖等环节不是很顺畅。“事先我们准备了很多方案,设想着如果没有人关注和扫码,该怎么办,没想到问题出在我们对大家的热情估计不足,服务器出了状况。”古联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洪涛告诉青阅读记者。“古联”是中华书局去年成立的全资子公司,负责古籍电子化产品的开发和推广。

    如今各类古籍数据库已有很多,内容高大上,价格很昂贵,面向高校、图书馆等机构销售,供专业研究者使用。而“中华经典古籍库”微信版意味着,普通读者每年付120元,就可以拥有一所移动的古籍图书馆,随时随地点开手机就可以阅读和检索。

    “4月23日微信版上线当天,有6000多个用户注册,过了十天左右,有12000多个用户注册。我们有一个月的免费试用期,不过上线当天就有几十个用户购买了,十天下来,收入大约2万多元。”洪涛说。

    面向所有读者,最大的好处是准确

    古联数字位于石景山的中铁建设大厦内,十几个年轻的编辑埋头干活,声息不闻,他们的电脑屏幕上经常闪过一些形状奇特、笔画繁复的汉字,显得有些莫测高深。“中华经典古籍库”目前已收入5亿字、869种书,占中华书局现有整理本古籍的50%多。编辑们每天要做的,就是把这个数据库不断地完善和扩充。每本书经过前期的OCR(将扫描图像转换成文本格式)处理后,错字或无法识别的难字,交由编辑们判断和呈现,并根据数据库的要求和对纸书体例的理解,重新编辑加工。

    洪涛向记者介绍了“中华经典古籍库”的来龙去脉。在古籍电子化的大趋势下,2003年中华书局开始把过去的铅排版旧书数字化,起初并未想做电子产品。“大约是2013年,我们觉得再不做不行了,社会上对中华书局有期待,而且我们不做别人也会拿我们的资源来做。”2014年“中华经典古籍库”推出局域网版,2015年推出在线版,两者都面向机构,价格比较高。事实上由于古籍数据库的专业性,其收入的主要来源必然是机构用户,那为什么中华要做一个面向个人的微信版呢?

    中华书局总编辑、古联公司总经理顾青告诉青阅读记者,2015年4月23日的“读者开放日”,中央有关领导来到中华书局,看到“中华经典古籍库”,指出传统文化要向大众普及。“为大众服务,这也是中华书局的工作。我们就考虑要做基于移动通讯端的产品。”顾青说,“另外我们觉得目前虽然有大量古籍数据库,但它们最大的问题是不准确,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比如学生要做作业,上网一查,检索出来的有时可能是错的。而我们的古籍库是基于中华的整理本古籍,经过专家的点校整理,能成为大家普遍依据的版本。也许我们的量不如别人多,但为大众服务,准确恰恰是我们的优势。”顾青表示,虽然事先做过半年多的市场调研,但一个古籍的微信服务号该怎么做,一般用户对此的需求到底是什么,心里还是没底。从收到的反馈来看,依然有许多不完善之处有待改进,另外古籍库的数据量也需要不断增加,目前还只是处于测试阶段。

    每年120元,收费会遭遇难关吗?

    让中国读者为电子产品付费,是出版界的一大难题,那么微信版每年收费120元,会不会遭遇难关呢?顾青说:“我们不把市场作为唯一目的,不靠它挣钱,也许公益性和高质量是我们最重要的目标。但为什么不免费呢?我的回答是,好东西是一定要付费的。”他认为,互联网产品号称免费,往往是扩大用户的手段,达到一定的质量就会收费,这是通例。“那么多学者花了工夫积累下来这些优质资源,我们希望让大家形成一个习惯,为好东西合理付费,当然费用没必要弄得很高。”

    洪涛觉得免费反而不太好,“因为不知道你是真的喜欢中华的产品,还是就图不花钱。另外依据合同,某些电子书也应该给作者一部分收入。”他表示,从反馈来看,读者认为每年120元的价格还是可以接受的。“其实不付费也能用,可以检索,连带着上下文,300字以下都可以不花钱。假如你搜一首诗,那通常也就几十个字。我们还是希望有更多的人使用,通过微信版把用户聚集起来,提升影响力。”

    目前各类古籍数据库竞争激烈,像国学网、爱如生等公司历年来开发的产品,规模都很大,而拥有较好资源的出版社在这个领域动手都比较晚。与中华书局并称为古籍出版重镇的上海古籍出版社,也是近两年才开始做数据库产品。该社总编办主任张家珍告诉青阅读记者,目前正在做的项目,一是敦煌文献,二是《续修四库全书》深度标引,另外在筹备《上海府县旧志丛书》的数据库。“我们选择别人没有的,我们有特色的东西,来做专题型的数据库。”依托现有资源,做出自己的特色,是出版社的共同选择。洪涛认为,“中华经典古籍库”的特点也是非常鲜明的。“一是我们依托于中华的整理本古籍,它是多种版本比对校勘的结果,包含了很多后期研究成果,著书写文章可以直接引用,比较可靠。二是数字化质量比较好,我们致力于让每个字都能在手机里显示,造了一个大约10万字的古籍字库。如果出现了不能识别的字,肯定要检查是字库里未包含,还是原来的纸书错了,这样也有机会改正原书中的一些错误。数字化就是标准化的过程。三是我们的阅读体验比较好,正文、注疏、校勘等区分得非常清晰,手机上看也很方便。”

    收书量不足?古籍出版联合起来

    三联书店的编辑曾诚是“中华经典古籍库”的用户,他在工作中经常要核查文献,离不开古籍数据库。他说,高校和社科院的朋友曾经向他推荐这个古籍库,但他用不了,因为那时还是面向机构的,所以一待微信版开通,他立刻购买了。“它有两个好处,一是手机随手就能查。但是检索功能的体验不是很好,不太符合需要,比较杂乱,也没办法在一部书内做检索。二是可以在手机上阅读,这个界面做得很漂亮,正文和注疏的颜色不一样,比看书还清楚。另外它的书也是比较高端比较专业的。有这个东西总是好的,可以慢慢改进。”

    任教于人民大学国学院的李萌昀最常使用的是“中国基本古籍库”,它是目前收书量最大的古籍数据库,没有标点,附有重要版本的影印图片供对照,由学校购买,在校内使用。他试用过两次“中华经典古籍库”,后来放弃了,他觉得一是收书量少,二是不免费。“一年120元,不在于贵还是便宜,问题是我有没有必要花这个钱,它是否提供了我必须从它那里获得的东西。中华强调的是它的版本,它的精确性,这对我来说可能不那么重要。我要用的很多书它没有,我经常要找一些没有标点过的影印本,我自己可以整理校对。它的阅读功能对我来说意义也不是很大,手机阅读比起纸书来感觉还是差很多的。所以中华经典古籍库,想面对什么样的用户,需要更明确。” 李萌昀还强调,所有古籍数据库的使用必须配合基本的目录学知识,要知道检索到的是什么书,能不能用,确定能用了,还要核对纸书。

    检索体验不佳,收书量不足,似乎是目前“中华经典古籍库”面临的两大问题。前者可以改进,而后者却与中华书局自身的资源有关。“‘古联’这个名字,是古籍联合的意思。”洪涛告诉青阅读记者,“我们需要扩大资源,但又不能降低品质,所以我们致力于和其他古籍出版社合作。”目前,古联已经获得了凤凰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齐鲁书社、巴蜀书社、华东师大出版社的授权,采纳其整理本古籍的资源放入数据库。

    手机屏幕亮起,点入“中华经典古籍库”,是一个用白色、褐色装饰的清晰界面。可以读书、查阅、做笔记,可以分享给朋友。遇到难字了?有联机字典。不熟悉古代的年号?有纪年换算。你需要这样一座便携的图书馆吗?它很轻,也很沉——里面有中华书局和古籍出版界几代作者和编辑的心血。

    文/本报记者  尚晓岚

(来源:北京青年报2016年0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