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二十四史”修订工程再出佳作 修订本《辽史》正式出版 发布时间:2016-5-23 13:50:43   作者: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张倩  

 

http://www.zhbc.com.cn/zhsj/fg/news/info.html?newsid=402885965494e6990154c7ecc2e70399

摘要: 近日,作为第六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重点活动之一,由中华书局主办的“薪尽火传——刘浦江与《辽史》修订本出版座谈会”在北京大学朗润园举行。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讯 近日,作为第六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重点活动之一,由中华书局主办的“薪尽火传——刘浦江与《辽史》修订本出版座谈会”在北京大学朗润园举行。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工程工作委员会主任杨牧之,审定委员王曾瑜、刘凤翥、陈智超、宋德金、崔文印,修纂委员陈高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的张帆、荣新江、邓小南、王小甫、罗新、朱玉麒、陆扬、党宝海,中华书局总经理徐俊、总编辑顾青,部分宋辽金元学界的学者和刘浦江先生的生前好友,以及《辽史》修订组和编辑组的全体人员参加座谈会。

  北京大学中古史中心邓小南教授、中华书局徐俊总经理先后致辞,王曾瑜、刘凤翥等先生在发言中特别表达了对刘浦江及修订组工作成绩的肯定。工委会主任杨牧之特别感谢了参与修订工作的学者和给予支持的高校与科研单位。修订组代表介绍了《辽史》修订工作的情况后,与会学者自由发言,总结《辽史》修订本的成绩和修订经验,缅怀《辽史》修订主持人刘浦江先生。

《辽史》修订本是继《史记》《旧五代史》《新五代史》修订本相继面世之后,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工程的新成果。《辽史》修订本首批精装函套本的钤印纪念版五百套本月初已经在网上书店和部分地面书店同步发售。

《辽史》修订过程

《辽史》,元脱脱等奉敕撰修,是研究辽朝历史最基本、最重要的史料。全书一百十六卷,包括本纪三十卷,志三十二卷,表八卷,列传四十五卷,《国语解》一卷,记载从耶律阿保机即可汗位至辽朝灭亡二百余年的历史,兼及辽末耶律大石所建西辽的史事。尽管契丹立国二百余年(907—1125),但存留至今系统记载辽朝一代史事的可靠文献,惟有一部篇幅不大的《辽史》而已。由于辽代文献本身记载欠详,加之元朝史官杂抄史料,仓促成书,使得这部《辽史》存在许多问题:记事每多疏漏,史实不乏错误;篇幅过于简略,内容多有重复。尽管《辽史》的整体质量难以令人满意,但它却具有无可替代的史料价值。

“二十四史”点校本是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完成的新中国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古籍整理工程,出版之后得到学界广泛的好评,成为海内外通行的版本,是中华文化软实力输出的一个成功典范。《辽史》的点校、修订,与其他各史一样,是一个学术接力的过程。修订工程的定位,是在原点校本基础上,基于新的学术条件,按照修订工作总则规定的要求进行,以期形成一个标点准确、校勘精审、阅读方便的升级本。

《辽史》修订由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刘浦江教授主持。《辽史》修订工作从20075月中旬修订工程第一次修纂工作会议,整个修订工程正式启动,到20147月提交全稿,《辽史》修订工作持续了七年的时间。遗憾的是,201516日刘浦江教授因病辞世,未能见到《辽史》修订本的面世。

《辽史》修订工作由刘浦江教授拟定体例,总揽全局,采取读书课的形式,由学生承担具体的点校修订工作,将修订工作与学术队伍的培养结合起来,其程序大致可以概括为十二个字:分头点校,集体研读,主持人审定。自20079月以来,修订组长年坚持于每周六上午九点至下午五点,在中古史中心一起研读《辽史》,就其中的标点修改、文字校勘及所拟校记、长编的内容与大家进行深入讨论,统一意见,最后再改定校记与长编的文字表述。故从20075月开始修订,至20136月所有分卷点校工作全部完成,一部篇幅不大的《辽史》竟读了整整六年,先后有十二位学生参与了《辽史》修订点校工作,并从中得到了巨大的收获。

整部《辽史》的分卷修订工作完成后,繁重的统稿工作落在主持人刘浦江先生的身上,而此时,刘浦江先生的身体渐显病兆,每况愈下,终至20144月确诊淋巴瘤晚期。面对病痛的折磨和死亡的威胁,他并未因此消沉,而是毫无畏惧地接受现实,其所展现出来的豁达乐观令人敬佩。病魔的侵袭反而使先生催生出加紧完成统稿工作的愿望。在第一次化疗回家休养期间,先生高效地完成了约五十卷《辽史》的统稿。之后的两个化疗周期,先生虽体力渐渐不支,但仍继续勉力工作。凭着惊人的意志,整个《辽史》统稿工作终于在7月全部完成。

交稿之后,刘浦江先生不畏繁难,利用化疗间隙坚持写作,并让学生代为核查材料,断断续续地花了两个月时间终于完成了一篇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修订前言,直至11月才最终将定稿后的前言、凡例及引用文献正式提交。

始终对学术事业难以割舍的刘浦江先生,将生命最后阶段的所有精力和心血都倾注在了这部《辽史》修订本之上。

 

IMG_6770.jpg

(图为座谈会现场)

《辽史》修订本的主要特点

1.与通行四十多年的点校本《辽史》相比,本次修订,严格遵循底本校勘原则,采用了明初内廷朱丝栏抄本和《永乐大典》所引《辽史》进行通校,他校文献更加丰富,不仅利用《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三朝北盟会编》等古籍及高丽史料,还参校石刻出土资料约一百二十种,前人的校勘成果和散见于各种书刊的今人相关研究成果亦俱在吸收参考之列。

2.修订本在点校本的基础上,改动标点数百处,增补校勘记一千条左右,删减原校勘记四百条左右,保留的原校勘记七百余条也多有充实和改写,体现出当代《辽史》研究的最高水平。

3.新增底本、通校本和参校本彩色书影六幅,新撰《修订前言》、《凡例》并附《主要参考文献》和《修订后记》。

4.修订本采用“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精装系列的统一装帧,印制精良,纸张上乘,首印一万套,布脊精装,每书均有唯一收藏纪念号,既可供平时翻阅,也可满足收藏之需。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