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专题】在《辽史》修订本出版座谈会上的讲话 | 杨牧之 发布时间:2016-5-16 11:00:57   作者:杨牧之  

http://www.zhbc.com.cn/zhsj/fg/news/info.html?newsid=402885965494e6990154b7614bed01d3

各位专家学者、各位老师、媒体朋友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这个座谈会的名称叫做“薪尽火传”,含蕴深刻,也正是我想跟大家交流的感想。

在座的各位对于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工程都不陌生了,我们的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承担了《汉书》《晋书》《元史》《辽史》等四个子项目,是各个高校里最多的。在整个图书出版业,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工程可能只是众多国家项目中的一项,还不能算是资金最充裕、影响最广泛的一项,由于“修订”的限定,有的人甚至把这一工程看做是“炒冷饭”的项目。但在文史哲学术界,尤其在文献整理和历史研究的范畴内,都认识到,这是我们在二十一世纪最重要、最基础的重大项目之一。我认为,它是具有时代标志性意义的重大工程。

从2007年修订工程启动之始,就受到了从国家领导到文史爱好者的普遍关注,每年在重大学术研讨、出版发布场合,都有人会问:修订工程进展如何了?困难多不多啊?很多同志一方面希望早日见到修订本,一方面也有很多问号:在今天这种学术风气状况下,“二十四史”修订能做到什么程度?是不是真的可以达到“体例统一、标点准确、校勘全面、阅读方便的全新升级版本”的目标?是不是可以成为古籍整理新的标志性出版物,并具有古籍整理规范的示范性意义?有这些问题,我觉得也是可以理解的。

在各位学界友人的鼓励下,在各史修订组和中华书局数年辛勤的付出后,2013年至今,我们先后推出了《史记》《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和《辽史》等四部修订本。每一种修订本在出版后,都引起了学术界和相关媒体的普遍关注,都获得了各类图书评奖的肯定,甚至掀起了宣传的热潮,让更多的人重新认识到我们工作的重要性和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即使是相对冷僻的后面三部书,也因为修订本的出版,带动了相关的学术研究和民众关注度。我了解到的销售统计数据,《史记》已经销售了近五万套,《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差不多七八千套,《辽史》4月才印制完成,5月才正式上市,现在各网店地面店开始集中上架。大家也知道,《辽史》在点校本时代,差不多是卖得最少的。今天这样的双赢盛况,很值得我们深思。它说明了什么呢?

其一,我们的书做得好。体现了学术的进步,体现了断代史学科的最新水平,体现了古籍整理的规范,所以才得到了学术界一致的肯定。不仅内容过硬,编校质量过关,新版的修订本在装帧设计、整体营销上都提高很大,除了专业读者,还引起了为数众多的平时并不看古籍的读者的兴趣,这在前些年是很难想像的。

其二,我们的读者素质在提升。以前只要说繁体竖排的古籍整理书籍,基本上都是专业的学者才会阅读、购买,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甚至不是文史哲专业的年轻人,都愿意沉下心来尝试阅读经典。好的出版,应该要引领阅读风潮,而不是一味地顺应读者的口味。在这方面,应该说,中华书局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其三,整个社会对古籍整理成果的重视程度在提高。由于我们这个项目产生的影响和相关单位的努力,我们的学术评价体系也有了进步。比如在教育部第七届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评比中,《史记》修订本荣获人文社会科学类一等奖。我相信,这还只是个开始 ,今后还会有更多的优秀的古籍整理项目得到评价体系的认可。

我本人对《辽史》没有研究,不在行,但几十年来我一直做出版工作,接触了很多优秀的学者,尤其是我们修订工程的各位专家,每一次的交流,都让我受到启发,得到教益。顾颉刚先生《史记》点校完成后,毛泽东同志曾三次电话索书,看后很满意,顾云:吾辈多人积年之辛勤收获也。5月9日的《光明日报》有篇评论文章《在纪念陈忠实时勿忘同样伟岸的“坐冷板凳者”》,所举例子就是《辽史》修订和主持人刘浦江教授。去年12月的《人民日报》也有一篇时评:《助“陈尚君”们各展其才》,主人公就是两《五代史》修订主持人陈尚君教授。这些文章,都关注到了我们为修订工程投入巨大热情和心血的学者们,虽寂寞而不改其志,虽艰难而追求弥坚,为民族文化的积累、传承,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我们今天在这里庆贺《辽史》修订本的出版,缅怀刘浦江教授,同时,也为新一批成长起来的年轻学者感到欣慰。《辽史》修订组的十二名年轻人,《旧五代史》《新五代史》的唐雯、仇鹿鸣,《史记》修订组的除了主持人以外的七人团队,大部分在参加修订工程时都只是在读学生,而现在已经在各个岗位开花结果,承载着我们中国文献学界、历史研究学界等相关领域的使命。《辽史》修订组的年轻人,在修订工作期间,就已经发表了与《辽史》辨证相关的札记及专题论文近二十余篇,并出版一部专著。这些研究作品既是《辽史》修订的直接产物,也是学术传承的重要成果。
 
习近平2015年5月7日在《俄罗斯报》上发布署名文章《铭记历史,开创未来》中,引用俄国历史学家柳切夫斯基的话说:如果丧失对历史的记忆,我们的心灵就会在黑暗中摸索。对中国历史的记忆和研究亦然如此吧?所以,我要郑重地致敬这么多年来,参与我们修订工作的所有学者;要衷心地感谢为我们的工作提供帮助的高校和研究机构;要为修订工程奉献力量的审定委员、修纂委员以及各史修订主持人、修订组的同志们鼓掌,为中华书局的努力奋斗,为媒体朋友的支持鼓掌!

谢谢大家!
 

【编辑:启正,照片提供:高俊江】

(来源:中华书局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