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远山皆有情——《中国古典园林的背后——历史、艺术和审美》出版 发布时间:2016-4-8 15:55:08   作者:王浩宇  

  园林以其具有高度的艺术文化积淀,承载着艺术和文化价值。对园林系统的研究始于1634 年明代造园家计成所著的《园冶》,该书总结了中国传统造园实践和理论,提出造园要“相地合宜,构园得体”,“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等。此书曾被译成几国文字,被公认为世界最早的园林专著,也奠定了中国园林研究的传统,从艺术角度探讨造园理论和手法,或者从技术角度总结造山理水、建筑营造、花木布置的经验,具有指导园林建设实践的作用。

  广陵书社出版的《中国古典园林的背后——历史、艺术和审美》一书第一次对私家园林背后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体验作了集中的研究和大量的分析,别开生面。风景洵美固然重要,但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同样重要,是它们使人产生更多的兴会、联想。该书从大量古代园林研究文献出发,从历史、文化、艺术多个角度及对其内涵进行深入发掘,引经据典,论据可信,使人意识到园林的一砖一瓦都有所寄托。在以下三方面所做的研究尤见作者功力。

  对相关群体的细致考察。全书对园林涉及的达官贵人、文人墨客、青楼女子等群体都作了研究。以“辋川别业”在历史上的流传与接受为例,书中对“辋川别业”现象的研究是全书最有力处。辋川别业园是一座以自然环境为造景主体的山水园林,但由于打上了园主王维的烙印,各地出现了大量以“辋川”为主题的景观题名、诗歌画作甚至饮食烹饪。“辋川”之所以有如此魅力,和园主其人、其文、其画在文化史、艺术史上的影响密不可分。

  对苏扬园林的比较研究。苏、扬在地域、历史、文化、风光等方面颇为相似,其园林同属江南园林系统,代表了中国私家园林艺术的极高成就,但两地的园林有着明显的差异性。书中通过比较两地园林在色彩、分布形式上的差异并研究其成因,提出盐商和文人集团不同的喜好、“吴门画派”和“扬州画派”差异的美学追求,以及苏扬学风上各有所长是导致二者风格各异的重要因素。

  对园林艺术的审美探微。中国园林的营构,常见“四时一园”的独特现象,书中对这一现象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在具有无穷破坏力的时间面前,人们采取各种方式超越时间。园主希望将园林打造成一个永恒的载体,“四时一园”中牢牢控制时间的意识,是把不可得、理想化的境域变为现实,是人们在主观心象下对时间精神化、艺术化的补偿和超越。

  以上是笔者的管中窥豹,难免有所偏颇。书中随文配有古人丹青墨宝,衔华佩实。作者李金宇十五年以来一直从事园林研究,在阅读中不知不觉便被其严谨治学的精神感染。书中并非完全将园林作为审美的客体,超然物外地观赏,而是真正与园林对话,与古人交流,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对园林的感悟和理解。“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阅读是书,仿佛有逝去生命的回响掠过耳际,眼前模糊浮现的是故人于湖畔的倩影。

  (《中国古典园林的背后——历史、艺术和审美》,广陵书社2015 年9 月出版,定价:40.00 元)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15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