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逸周书〉研究文献辑刊》出版 发布时间:2016-2-14 10:53:54   作者:晁岳佩  

  《逸周书》七十一篇,其中十一篇有目无书,最后一篇《周书序》,为各篇篇名解题,实有内容五十九篇。其中,若干篇只有数行,有的地方明显残缺有脱误,难以理解。各篇篇目均作“某某解”,“解”字当是孔晁注此书时所加。《逸周书》的内容,大部分属于记言文字,少数篇目记事。各篇之间大致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但内容相互独立,文章风格也有明显差异,整体上属于文献汇编性质。各篇均无作者姓名,成书年代不详。《太子晋》记事至春秋中期,成书当在此之后。

  《汉书·艺文志》载:“《周书》七十一篇。周史记。”颜师古注:“刘向云:‘周时诰誓号令也,盖孔子所论百篇之余也。’今之存者四十五篇矣。”这是关于《逸周书》的最早著录,后世学者在此基础上重点关注四个问题:第一,《逸周书》和《周书》是否同一种书;第二,《逸周书》的内容是否属于“诰誓号令”,它与《尚书》有无关系;第三,《逸周书》是否周代史书;第四,今本《逸周书》较唐初多出的十四篇来自何处。这些问题至今仍没有完全解决。

  《左传》《国语》等先秦文献多有对《周书》或《周志》的征引,其中有见于今本《尚书》者,也有见于今本《逸周书》者,又有不见于此二书者。据此,先秦时人所谓《周书》或《周志》,未必是编辑定稿的书名,而是对周人之书的泛称。众所周知,很多先秦文献的书名都是刘向、刘歆父子在整理中秘书时所加,如《战国策》等。《汉志》载《周书》七十一篇,亦当是刘向整理出除《尚书》所载之外的周人文章,取《周书》之名以冠之,而未必与先秦时人所称的《周书》或《周志》完全相同。至于所谓“周史记”,只是班固的自注,并不能说明在刘向之前已有这部《周书》。刘向说“盖孔子所论百篇之余也”,即是认定这是周人之书的遗篇。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始称《逸周书》,称“逸”之意不详。晋郭璞注《尔雅》,唐李善注《文选》,征引称《逸周书》。东汉马融、郑玄征引时仍称《周书》。据此,此书在东汉已有二名,自晋以后定名为《逸周书》。

  孔子创办私学需要教材,从传世文献中选用课本也是情理中事,孔子或因此编成了《尚书》。汉人认为孔子删定的《尚书》共有百篇,而汉代流传的《今文尚书》只有二十九篇。刘向说《周书》是“孔子所论百篇之余”,显然并不认为它是《尚书》的一部分。西汉时鲁恭王拆孔子旧宅,发现了一批用先秦文字写成的古书,其中包括《尚书》,后世称《古文尚书》。现代有学者认为,《古文尚书》本有百篇,除《今文尚书》二十九篇外,其余七十一篇就是今本《逸周书》。《逸周书》中的《世俘》与今本《古文尚书》中的《武成》相同,就是证据。此说没有得到学术界认同。《今文尚书》中有《虞书》《夏书》《商书》《周书》,而《逸周书》中只有一篇《商誓》记夏商之际事,其余均为周人周事,若谓《尚书》逸篇,似乎“逸”得太巧。《古文尚书》是孔安国所传,但传世情况一直不清楚,今本《古文尚书》虽然不一定都是伪作,但与孔安国的《尚书传》究竟有多少关系,还有待地下考古发现的证实。仅凭《世俘》与《武成》的相同,便定论《逸周书》是孔子《尚书》逸篇,似嫌证据不足。《逸周书》既不必是孔子编《尚书》有意不取者,更不必是孔子《尚书》的组成部分,它只是不同于《尚书》的周人文件汇编。

  刘向说《周书》的内容是“周时诰誓号令”,班固认定为“周史记”,皆以此书为可信的周代史书。至《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总目》),虽认定《逸周书》“为三代遗文”,但对其可信性却产生了怀疑:“所云文王受命称王,武王、周公私计东伐,俘馘殷遗,暴殄原兽,辇括宝玉,动至亿万,三发下车,悬纣首太白,又用之南郊,皆古人必无之事。陈振孙以为战国后人所为,似非无见。”《总目》所指,主要是《克殷》所载武王伐纣之事。《总目》认定此为“古人必无之事”,即不可凭信,但没有说明理由,大概是因为这些记载与古代儒生心目中的文王、武王、周公之圣明形象不符。按照孟子的说法,商汤灭夏,文、武亡殷,都是替天行道,诛独夫民贼以解民倒悬,人民皆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东征而西怨,西征而东怨。王者之师是不可能杀人盈城、杀人盈野的。凡不符合王者形象的记载,都是不可信的,“尽信书,不如无书”。《总目》认定《逸周书》不可全信,可能是战国后人所为,正是源于这种观念。现代学者破除了三王盛世的旧观念,认为孟子所说不过是对理想王道的一种表述,《逸周书》记载的武王灭殷反映出来的暴力倾向,才真正符合古代部族英雄的典型形象,故《逸周书》是可信的历史文献。这种观点逐渐成为主流。当然,也有学者认为,《逸周书》中一些议论文性质的篇章,明显带有战国时人的观念和文章风格,有创作痕迹,也不可完全凭信。

  《隋书· 经籍志》记载:“ 《周书》十卷。《汲冢书》。”始认为《逸周书》出于汲冢。《新唐书·艺文志》《崇文总目》《太平御览》等则直接称《汲冢周书》。《总目》对此作了详细考证:

  旧本题曰《汲冢周书》。考《隋经籍志》《唐艺文志》,俱称此书以晋太康二年得于魏安僖王冢中。则汲冢之说其来已久。然《晋书·武帝纪》及《荀勖传》《束晳传》,载汲郡人不準所得《竹书》七十五篇,具有篇名,无所谓《周书》。杜预《春秋集解后序》,载汲冢诸书,亦不列《周书》之目。是《周书》不出汲冢也……知为汉代相传之旧。郭璞注《尔雅》,称《逸周书》。李善《文选注》所引,亦称《逸周书》。知晋及唐初,旧本尚不题“汲冢”。其相沿称汲冢者,殆以梁任昉得竹简漆书,不能辨识,以示刘显。显识为孔子删书之余。其时《南史》未出,流传不审,遂误合汲冢、竹简为一事,而修《隋志》者误采之耶……《文献通考》所引《李焘跋》及刘克庄《后村诗话》,皆以为汉时本有此书,其后稍隐,赖汲冢竹简出,乃得复显。是又心知其非而巧为调停之说。惟旧本载嘉定十五年丁黼跋,反复考证,确以为不出汲冢。斯定论矣。

  实际上,《逸周书》不出于汲冢,并未因此定论。《晋书·束皙传》所列汲冢书篇目中,确有《周书》之名,《总目》考之未审。颜师古已说《逸周书》在唐初仅有四十五篇,今本却有六十篇,多出部分来自何处,《总目》并未给出合理的解释。因此,至近世仍有许多学者认为今本《逸周书》就是《汲冢周书》,或者认为其中有一部分来自《汲冢周书》。但学者们的考证,材料基本上都没有超出《总目》,故也难以真正推翻《总目》的结论。关于《汲冢周书》的记载,主要有晋荀勖《穆天子传序》、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后序》、唐修《晋书·束皙传》、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引王隐《晋书·束皙传》等。这些记载对《竹书纪年》和《穆天子传》的介绍最多,《周书》之名仅出现一次,且没有任何介绍。若《周书》有诸多篇章,且保存非常完整,又被认为是孔子删《书》之余,各家记载不应只字不提。据各家记载,汲冢书出土时,多有“烬简断札”,且整理者对蝌蚪文字不能尽识,故初次整理已有诸多缺误难通之处。《穆天子传》是其中唯一较为完整地流传至今者,处处留有“烬简断札”的痕迹。今本《逸周书》中虽然也有一些脱误难通之处,与《穆天子传》相比,可以说整体还算文通字顺,许多长篇大论甚至完全没有“烬简断札”的痕迹,如果说这是出土竹简的整理成果,是难以想象的。因此,《逸周书》不出汲冢的结论,应该是正确的。至于今本较唐初多出十五篇,可能有两种情况:第一是颜师古所见非当时全本,第二是唐初的四十五篇被后人分割以充七十一篇之数。今本中有若干篇只有数行,文意明显不完整,与其他篇章相较不类,当是后人割裂而成,甚至是后人的伪作,至于何时何人所为则无从考察。

  《逸周书》中《克殷》《世俘》《作雒》《皇门》等以记事为主的篇章,现代学者普遍认为真实可信,可以与《尚书》相互印证,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有些学者怀疑《逸周书》的可信性,主要是指占《逸周书》绝大部分的记言篇章。其中,记文王、武王、周公言辞者最多,而文字却与《尚书》的“佶屈聱牙”差别巨大,与春秋战国间的文字颇有相近之处。但是,《国语》所记各国贤哲的言辞,《左传》所述先贤圣哲之言,甚至《尚书》所载诰誓号令,是否也有后人加工润色呢?答案显然是肯定的。先秦记言为主的文献,应该都是文人根据已有材料改写而成的,古朴者成书较早,典雅者成书较晚。《左传》《国语》《论语》等,都成书于战国年间,学者们一般并不怀疑其可信性。《逸周书》中即使有一些出自战国人之手的篇章,我们又何必一定不相信它的真实性呢?《尚书》《国语》《论语》都以记言为主,《左传》也记载大量言辞,语体文献或者是周代文化的主要载体。注重记录前贤的语言表述,实际上是重在汲取前人的智慧。重记言而轻记事,或是周人作文的特征。从这一点上说,《逸周书》应是周人文章的汇编,反映着周人的观念。

  孔子推崇周公,儒家传承着周人的礼乐文明,这是学术界公认的。由于《尚书》中的《周书》只有十九篇,且与春秋战国间的文风不同,很难确证儒家观念与周人礼乐文明之间的直接联系。《逸周书》正可填补这一空白。《逸周书》所记文王、武王、周公等人之言,与《左传》《国语》《论语》中体现的观念是相近或相通的,使用的许多概念是相同的,明确体现着文化上的传承关系。如果把《逸周书》与《战国策》及其他诸子文献进行比较,更可看出概念与观念的明显区别。《逸周书》不仅记事部分真实可信,其记言部分对研究思想史、文化史同样具有很高价值。《逸周书》的地位,应与《尚书》相近或相同。

  刘向整理《逸周书》,已认为它是孔子编定《尚书》所不取的篇章,在以经学为正统的时代,它自然不会受到太多的重视。晋五经博士孔晁为它作的简注,成为清代以前唯一的《逸周书》研究成果。孔注本在唐初存四十五篇,元代以来仅有四十二篇,其他篇章没有孔晁注文。清代是历史上文献整理研究最兴盛的时期,研究《逸周书》者也多有名家。卢文弨搜集多种版本及诸家校订,整理出比较有权威性的《逸周书》校注本。王念孙、洪颐煊等对《逸周书》也做过专门研究。朱右曾的《逸周书集训校释》被认为是集大成之作,代表着清代《逸周书》研究的最高水平。孙诒让的《周书斠补》和刘师培的《逸周书补释》,也都各有独到的贡献。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选择前人研究《逸周书》的优秀成果,按照版本时间依次排列,收录了从晋代至民国的《逸周书》研究著作十五种,汇集成本书。本书的出版对二十世纪末以来逐渐兴起的《逸周书》重新研究,无疑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有关《逸周书》成书年代、性质等问题的讨论有望进一步深入,《逸周书》的价值将得到更多层面的发掘并取得公认。

  由于年代久远,先秦典籍多数存在作者、成书年代、版本等问题。由于各地图书收藏都难以完备,很多优秀的前人研究成果不易找到,更制约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这套以国家图书馆丰富馆藏为后盾选编而成的系列丛书《逸周书》研究文献辑刊,对先秦文献研究者可谓功德无量,一定会大力推动先秦文献研究。研究先秦文献,其功最巨者当属清代学者。清代学者最大的特点,是竭泽而渔地收集资料,并对这些资料作辨析考证,以求得出最可信的结论。这套系列丛书所收研究文献多数属于清代的优秀研究成果,故其中的各种资料都极为丰富,实际上就是一座先秦数据宝库,史学、文学、语言、文化等各科学者可以从中各取所需。先秦研究者备此一套研究文献系列丛书,开展研究工作,或不需走出斗室。

  (《〈逸周书〉研究文献辑刊》(全9 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 年8 月出版,定价:2900.00 元)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15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