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翁同龢日记》海外回归记 发布时间:2015-12-25 10:38:42   作者:本报记者 施晨露 姜小玲  

 

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5-12/21/content_158819.htm

 

《翁同龢日记》。 上图提供

 

从上海出发,历经68年沧桑由美国归来,一批“翁氏文献”入藏上图

■本报记者 施晨露 姜小玲

  从上海出发,历经68年沧桑,跨越14000公里距离,包括47册《翁同龢日记》在内的一批“翁氏文献”终又回归故土。今天,上海图书馆将举行“翁万戈捐赠‘翁氏文献’入藏仪式”。由翁同龢五世孙翁万戈捐赠的这批珍贵文献入藏上图,是中华古籍保护海外回归的一个重大成果,也是上图多年来致力于古籍整理保护利用结出的又一硕果。

  沉甸甸,不只古籍本身分量

  12月19日21时许,当47册《翁同龢日记》和12包《翁氏文献丛编》手稿被一一清点、收入善本库,上图历史文献中心主任黄显功松了一口气:“心中一块大石头落下了。”
  4天前,黄显功、陈先行、郭立暄等上图专家和翁万戈侄翁以钧等一行五人从上海出发抵达纽约,行经波士顿,一路奔波,17日中午来到翁万戈居住的小镇。98岁高龄的翁万戈自行驾车,早已等候在镇中心公共事务大厅。午餐是简单的汉堡、三明治,1918年出生在上海的翁万戈不时蹦出几句上海话,言谈间充满对上海的感情。
  “2010年之前,翁万戈先生几乎每年都会来大陆,在上海,我们总是相约国际饭店喝咖啡”,陈先行与翁万戈相熟多年,谈及翁万戈充满敬佩。“他毕生致力于介绍中国历史文化,曾用大量精力拍摄介绍中国文化的教育片和纪录片,在世界各国资料中摸索、研究。他是收藏家,也是鉴赏家,在中国美术史方面建树极高,和启功、徐邦达、谢稚柳、杨仁恺等老先生是一个‘圈子’里的。如今,那代老人已相继辞世,万戈先生可谓鲁殿灵光、硕果仅存了。”
  当天午后,在翁万戈独居的居所,上图团队见到了此行奉迎的宝贝。下转6版  (上接第1版)翁万戈已在家中准备两天,对照清单查点 《翁同龢日记》,竟比预料的45册还多两册,《翁氏文献丛编》 手稿则以红色文件夹一一标记。陈先行写下收条,珍贵文献被打包装入五个背包。“沉甸甸,不只是古籍本身的分量。”黄显功说。

  非偶然,选择上图水到渠成

  翁氏藏书起源于常熟翁氏十四世孙翁心存(1791-1862),历经六世,其中最重要者为翁心存之子翁同龢(1830-1904)。翁同龢曾任清代刑部尚书、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并先后担任同治帝和光绪帝的老师。清末,时值战乱,公私藏书多有散失,翁氏则购之聚之。上世纪40年代,为避战乱,翁氏家族将这批古籍善本秘密运到美国,妥加保存起来。2000年,在上海市政府支持下,上海图书馆获得翁万戈转让的宋刻孤本《集韵》等80种翁氏藏书,成为当年轰动海内外的文化事件。2010年,翁氏藏书回归10周年之际,上图举办“琅函鸿宝——上海图书馆藏宋本展”,这不仅是“翁氏藏书”首次公开亮相,也是中国内地第一次由一家公共图书馆举办的以宋刻本为专题的展览。
  93岁的翁万戈从美国赶来,出现在展览会场。当看到“翁氏藏书”中的宋刻本被陈列在展厅最醒目位置,翁万戈兴奋不已:“上海图书馆把书保存得这么好,还进行研究,把它们拿出来为公众服务,看来我10年前的选择完全正确,这是‘翁氏藏书’最好的归宿。”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翁万戈就是上图常客。他研究明末清初著名画家陈洪绶来查资料,上图毫不吝啬地拿出孤本供他研究。复印部分本要收取资料费,上图老馆长顾廷龙说:“收资料费发不了财,但我们就此失去了一个朋友。”
  “可以说,翁万戈先生这次选择上图不是偶然”,陈先行说,虽与翁万戈相熟多年,但从未开口谈及他的家藏,“对于翁氏四代人经历百多年守护,完好无损的《翁同龢日记》和其他手稿来说,出让和捐赠就像‘嫁女儿’般慎重。”从今年4月上图获悉翁家有意在中国大陆选择一家图书馆或公藏机构无偿捐赠翁氏《日记》等稿本的意向开始,翁万戈委托其侄翁以钧与上图多次接洽、考察。11月,翁万戈之女还专程从美国来到上图考察。2000年,翁万戈亲自护送翁氏藏书回到中国,这次捐赠,他本打算由女儿带回这批稿本,完成一次父女接力、传承。
  12月17日下午,在翁家握别之际,翁万戈向上图团队表示:“欢迎你们明年再来。”

(来源:解放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