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金绍城(1878 —1926),又名金城,字巩伯、拱北,号北楼、藕庐、藕湖,浙江南浔人。近现代书画名家,律政司法官员。曾游学英伦,攻习律政。自清末至民国,先后知县江苏,历官上海公审会廨襄委员、大理院刑科推事、修订法律馆纂修官、大理院统计科科长、集议处处长、民政部谘议官、江南查办使、军事外交官、内务部佥事、众议院议员、国务院秘书、蒙藏院参事等职。
金氏于宣统年间出席了在美国举办的万国监狱改良协会第八次会议,并考察欧美诸国司法体系。这便是《十八国游历日记》和《十五国审判监狱调查记》的由来。两书以《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中影印的《第八次美洲万国监狱会兼考察欧洲各国监狱审判日记》手稿为底本,参校他本而成。
《藕庐诗草》则是金氏的诗歌集合。金氏性嗜书画,有不少题画诗,除题画诗外,金氏游历甚广,其诗歌题材包括纪游、写怀、咏物等。此书以《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所影印的可读庐铅印本为底本。
自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这段被迫打开国门,睁眼看世界的痛苦的近代化过程客观上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连接。中国的各项制度都需要更新和改革,司法制度自然也包含在内。而洋人在中国获得领事裁判权这一事件,则大大刺激了中国,中国不得不加快司法制度改革的步伐。清廷、袁世凯都曾派员外出考察。宣统二年(1910),万国监狱改良协会第八次会议在美国举行,并邀请清政府参会。金绍城等人正是参与了此次会议,并于会后对美欧亚十五国的审判制度进行了十个月的实地考察,这便是考察报告,游历日记的因缘。
作为私人领域的日记,它更为真实细腻,可以和官方的报告、正史记载互为补充。金氏思考的内容,既有器物操作层面的,也有制度伦理层面的,有些话题即使放在今天也不过时。如死刑的存废,人性的善恶,都在著作中有体现,也许对于这些恒久而棘手问题的讨论永远都不会终结,但是每一代人都必须在自己所处的时空条件下对之给予回应。金氏的游历见闻详细却不啰嗦,作者随性描述、点评,读来轻松。有些记载颇有趣味,从中也可见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另一方面,金氏在考察报告中则显出其专业的素养,他甚至详细记下犯人的起居、劳作、饮食、收入、休息、宗教等情况,以量化的形式体现,颇有可信度。
此外,本书还收有金氏的诗集和研究资料。金氏是书画名家,通过其诗作,读者也可以从另一个面向走近这位清末民初的文人、官员。金氏的研究资料包括了他的朋友、亲人为他写的传记和有关公函,可供读者参考。
本书由谭苦盦先生点校整理完成,收入凤凰出版社“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二辑)”。将这些稀见的史料展现在今人面前,从当下回看过去,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本书关注中西方司法制度,对今天的司法改革,中西方交流仍然有参考的意义和价值。
(《十八国游历日记》,凤凰出版社2015 年5 月出版,定价: 45.0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