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千年文化直观展现良渚刻符首次集结—— 国内良渚文化刻符研究第一手资料《 良渚文化刻画符号》新书首发 发布时间:2015-8-20 14:05:46   作者:黄玉婷  

  国内良渚文化刻符研究第一手资料、历时四年编纂完成的《良渚文化刻画符号》,近日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2015年5 月28 日下午,由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杭州城市学研究理事会余杭分会秘书处主办,上海人民出版社协办,良渚博物院承办的“《良渚文化刻画符号》出版座谈会”在浙江余杭临平大酒店举行。中共杭州市余杭区委宣传部领导、杭州城市学研究理事会以及故宫博物院、江浙沪地区各家博物馆及考古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等研究机构和高校的专家参加了新书首发式。中共杭州市余杭区委宣传部部长王姝、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副主任吴立炜、杭州城市学研究理事会余杭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炳火,以及故宫博物院原院长、著名考古学家张忠培等发言,高度评价了本书的出版价值。

  作为中华古文明的重要遗存之一,良渚文化距今约4000 —5300 年,是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代表性考古学文化,也是长江下游地区文明化进程中举足轻重的阶段。它发现于20 世纪30 年代,因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的良渚遗址而得名。20 世纪70 年代以来,草鞋山、寺墩、福泉山、反山、瑶山、汇观山、莫角山等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的接踵而至,使具有“文明曙光”文化特征的良渚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日益凸显其在中国史前文化和文明起源研究中无与伦比的独特价值,已成为中国考古学研究最前沿的课题之一。随着良渚文化和良渚遗址重大价值的不断揭示,人们日益重视和加强对这一优秀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深化研究。

  而对于良渚文化刻符系统的研究,也随着遗址的不断发掘而逐步展开。几乎在良渚古文化遗址发现的同一时期,有识者也曾提出陶器刻符甚至是古代文字的问题。1992 年浙江余杭安溪确认百亩山玉璧出土地点后,证实了国内外所藏多件良渚文化玉器刻符的真实性。随着良渚文化遗址考古研究的深入,学者们不断地在浙江、江苏和上海的考古发掘中获得较多形态各异的刻画符号。据调查统计,刻画在陶器、石器、玉器上的刻符总数已经超过600件。《良渚文化刻画符号》收集的部分刻符,排列有序,重复出现,符合文字的一些特点。有专家认为,从原始文字的发展阶段来看,这些刻符已经处于高级阶段。虽不能说它们就是中国文字的前身,但其具备了文字特有的表意功能,能够进一步证实原始文字的存在。刻画于陶器、石器、玉器和骨器等多种质地上的符号,广泛出现于新石器时代不同阶段,如何从宏观和微观上利用好如此丰富的考古资料,成为文明起源讨论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就对系统整理、发表这些刻符资料提出了要求。

  囿于历年来良渚文化刻画符号资料的发表比较零碎、不成系统,而学术界对于这一方面的资料需求又较为迫切,因此,全面收集、整理良渚文化刻画符号的考古资料并将之发表出来,就成为一项富有学术意义的基础性工作。

  《良渚文化刻画符号》的编纂出版工作前后历时四年,收集、拍摄工作涉及江、浙、沪多个博物馆和考古机构,收集了550 余件各地馆藏良渚文化遗址出土文物中的650 余个刻画符号,同时附有刻画符号的专业摹写,使符号具有图片、拓本、摹本和文字描述四位一体的记录信息。全书包含3000 余幅出土文物图片,将古老的良渚文化以图录的形式予以直观展示,集学术性、系统性、可读性、工具性于一体,对于推动学术界深入研究良渚文化刻符系统以及明确良渚文明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价值与地位,进一步提炼良渚古城,促进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传扬中华古文明和良渚文化,均具有重要的价值。

  (《良渚文化刻画符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年5 月出版,定价:980.00 元)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15年0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