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2011 —2020 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项目《皮影戏影卷选刊》(以下简称《选刊》)于2014 年12 月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兽皮或纸板剪制形象并借灯光照射所剪形象而表演故事的戏曲形式。它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被世人誉为古典戏曲的活化石。皮影戏的剧目、唱腔多与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皮影,一边持影卷演唱,并配以音乐。皮影戏的内容多为传统的历史戏、神话剧等,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皮影戏不仅在我国广为流传,同时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也都有中国的皮影戏演出活动,西方艺术家把她誉为“有声电影的鼻祖”。
皮影戏的主要道具是皮影,多为兽皮或纸板制作而成。制作皮影需要有高超的手工技艺。尤其是皮影人物,制作过程极为繁琐, 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个步骤。虽然各地制作皮影的风格不同,但造型概括洗练、装饰纹样夸张、具有艺术韵味,却是共通的。
皮影,不仅具有使用价值和欣赏价值,同时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2006 年5 月20 日,经国务院批准将皮影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 年11 月27 日,我国的皮影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皮影戏的说唱文本俗称为影卷。影卷是根据历史故事情节编写的,一部影卷有的多达上百本,一般有四五十本,少则十多本。大本长卷有的演几个月,中卷连台本最少也得演四五夜。除连台本以外,还有短小精悍的“单支”,也叫“单出”。单支一般是在演正戏之前,加演的折子戏,俗称“帽戏”。皮影演员在演唱时,不背台词,而是照本唱念。因为表演者是在灯光下唱念,虽有印本,但因文字小不容易看,所以各影班用的影卷都是自抄本或买的抄本。因此影卷多以抄本流传,所以传本甚少。相同剧目的影卷,由于抄手字体不同,内容存在差异,故此每一部影卷几乎都是孤本。此次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的《皮影戏影卷选刊》均为天津图书馆收藏的手抄本皮影戏影卷,从中选出明代中期以后流行于冀东民间的一百三十余剧目,经过精心刊校,汇为90册,蔚为可观。这其中不仅收录了被研究学者称之为冀东皮影“老四大部”中的《五锋会》《二度梅》《青云剑》等珍稀剧目的传统连台本影卷,以及《全家福》《大封官》等经典单出折子戏影卷,还收录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新编皮影戏影卷,如抗战时期,宣传抗日救国的新皮影戏《解放区演唱本》,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为配合不同历史阶段开展的政治运动而编演的《箭杆河边》《沙家浜》《红灯记》等一批表现当代生活的新皮影戏。同时由于相同剧目的影卷而抄自不同时期,各本之间又存在一定的传承关系,为了便于对皮影戏影卷进行整体而全面的研究,本《选刊》也全部收录。如《二度梅》便收录了清代道光、同治、光绪及民国期间的六种不同抄本。
这部《皮影戏影卷选刊》是我国第一部专门收录皮影戏影卷的大型丛书,是皮影戏影卷研究的最新成果。《选刊》收录的皮影戏影卷品种多、质量高、传世稀少,是一宗不可多得的珍贵戏曲文献丛书。它的影印出版对于深入研究皮影戏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献价值,为开展皮影戏影卷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极大便利,填补了学界研究中的一项空白,具有首创之功。同时该《选刊》可以作为各大省市级图书馆的必选书目,也可以供全国20 多个省市区近200 家皮影戏博物馆收藏,更可以开拓国际市场,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做更大的贡献。
(《皮影戏影卷选刊》(全90 册),天津古籍出版社2014 年12 月出版,定价58000.0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