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陈东辉先生主编的《历代文献学要籍研究论著目录》,已由浙江大学出版社于2014年4月刊行。陈先生长期在浙江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学专业任教,近年来致力于研究论著目录的编纂工作,他主编的《清代学者研究论著目录初编》等另外三种研究论著目录,此前已由台湾经学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广受海内外学术界好评。笔者在仔细拜读之后,认为《历代文献学要籍研究论著目录》秉持了一贯的全面、严谨、务实的著录风格,具体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研究论著收录完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是在强调工作开始之前准备工作的重要性,放在学术研究中,则可以这样理解:在关于某一问题的研究开展之前,必须对前人研究成果与研究背景有全面、准确的了解,这就要求研究者穷尽搜集已有的研究成果,分析之后再启动研究。举例来讲,若要研究《汉书·艺文志》,首先的工作必然是对已有研究论著的搜集整理,若借助本书,读者能够方便快捷地查阅到2013年6月之前几乎所有关于《汉书·艺文志》的研究论著之标题、作者、出处等信息,免去了查找多个数据库,还要比对筛除重复文献这一步,亦不用担心遗漏,本书正是这样一本有索引之效的实用工具书。
第二,编纂体例特色鲜明。综览全书,不难发现各篇目录几乎都包括“著作”、“硕博士学位论文”、“著作和硕博士学位论文中的相关部分”、“期刊、论文集和会议论文”、“网络文章”五个部分。相较其他文献索引,本书对“硕博士学位论文”和“网络文章”的收录可谓独树一帜。一般来说,硕博士论文被视作学术训练的阶段性成果,不少学者对这些文献持保留态度,多是质疑其学术价值,然而本书不仅收录了所有相关的硕博士论文,还将作者的信息详细到了所在学校和专业。这种一视同仁的做法表明了编者的态度:虽然硕博士论文良莠不齐,但不可因噎废食。而“网络文章”更是被不少人视为游戏文字,难登学术的大雅之堂。然而,一些论坛、博客早已悄然成为学术交流的园地,如本书中的《〈隋书·经籍志〉研究论著目录》中收录的网络文章《〈隋书·经籍志〉讹误:“璜授沛人高相”与“自是费氏大兴,高氏遂衰”》,即源自一位国学爱好者的个人博客,不但对阅读者具有启发作用,而且还可以为研究者提供思路。因此,不管是尚在接受训练的硕博士们写就的论文,还是浮沉于海量网络信息中的博文,都可能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本书均一并收录,取舍则可由本书使用者自行定夺。
第三,著录格式统一规范。既是目录,纸面上能显示的信息必然有限,但是,本书编者充分考虑到读者后续查找的方便度,对文献来源的说明简洁却不失细致。比如涉及著作或论文中的相关部分,本书条目一律精确至章节号;对于转载多次的文章,本书也加以说明;如果相关著作多次出版,那么也将每次的出版信息进行注明……种种设置方便读者查找、筛选,可见编者充分考虑了本书使用者的需求。
这部工具书除了主编之外,另有17名编委,笔者非常有幸能够参与到编纂过程之中。回想著录、增补、校对的日子里,全寝室的同学(因为专业相同,都承担了部分任务)挑灯夜战—因为这一工作若在有课的白天见缝插针地进行,只会徒增错漏,我们只能充分利用晚上完整大块的时间。在查找文献的过程中,笔者熟练地掌握了之前并未接触过的一些数据库的使用方法;而增补校对的工作又很好地锻炼了笔者这个粗心人;另外,陈东辉老师在编纂过程中对著录格式一再细致推敲,态度之审慎使得笔者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敢懈怠,参编的经历全方位地影响了笔者之后的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至今仍觉受益无穷。当然,这部书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为学术研究服务上,翻阅此书,能够方便地查找到某部文献学要籍几乎所有的相关研究论著,可以节省研究者花费在检索资料上的时间与精力,提高研究工作的效率。笔者期待这部工具书能够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之认可,也热切盼望主编陈东辉先生在本书后记中提到的《清代学者研究论著目录续编》等目录能够早日刊布。
(《历代文献学要籍研究论著目录》,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4月出版,定价:48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