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6号),“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正式启动。这个工程旨在全面普查我国古籍存藏状况,以便有目的地进行古籍存藏环境保护和修复,在保护的同时加强利用,采用数字化和整理再造方式,使珍稀古籍化身千百,服务社会。为此,《中华再造善本》(续编)《中华医藏》《中华珍贵典籍史话丛书》和《国家珍贵典籍题跋整理汇编》等再生性整理保护项目都已纳入“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框架内。这些项目有个共同特点,就是以再生性保护方式、针对珍稀孤罕的善本古籍(特别是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的重要古籍)加以整理保护。其中,《中华再造善本》(续编)在第一期“唐宋编”和“金元编”基础上继续编纂“明代编”“清代编”和“少数民族文字编”,选取文物价值、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最为珍贵的五百八十种善本进行再造;《中华医藏》整理编纂项目由文化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规划组织,将现存一万三千多种清代以前的中医古籍和各民族医药典籍中属于原典性的、存世量特少的两千五百种珍稀孤罕古籍整理影印出版;而《中华珍贵典籍史话丛书》和《国家珍贵典籍题跋整理汇编》则针对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的珍贵典籍进行深入整理,特别是《中华珍贵典籍史话丛书》注重用通俗形式、面向大众介绍国家珍贵典籍,力求使古书上的文字活起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上发挥重要作用。在上述项目不断取得进展的同时,各古籍收藏单位希望在古籍普查登记基础上完整、系统揭示本馆收藏珍贵典籍的愿望十分强烈,甚至许多海外收藏机构也希望尽快揭示珍贵馆藏。因此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框架内,亟需设立涵盖全国各收藏单位珍贵典籍的古籍整理保护项目,充分发挥古籍收藏单位和古籍出版单位的积极性,更好更快地向社会揭示古籍普查登记成果,实现珍贵典籍化身千百、服务社会的主要目的。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的《中国古籍珍本丛刊》出版项目应运而生。
《中国古籍珍本丛刊》项目从2010年起筹划、2011年启动实施,计划与国内外四十至六十家重要藏书机构合作,以馆为单位,遴选各馆珍贵古籍,形成各馆古籍珍本丛刊,陆续出版。项目完成后,将最终编印出版海内外珍本古籍近万种,形成一套大型综合性古籍丛书和规模宏大的文献宝库。
项目以《中国古籍珍本丛刊》为题。各馆形成的文献丛刊,命名为《中国古籍珍本丛刊·××馆卷》。其收录文献的标准有五个方面:(一) 依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现存传本数量在三部以内(含三部)且具重要历史文献价值的古籍善本。(二)《中华再造善本》正、续编已收录的文献,原则上不再收录。(三)近年各类大型古籍影印本丛书已收录的,版本相同的不再收录。有名家批注者酌收。(四)各馆藏部帙较大的珍本古籍,具有特殊价值、宜单独印行的,不予收录。(五)产生于1912年以后的,有关传统学术内容的名家稿本,酌情收入。
《中国古籍珍本丛刊》计划每年出版四至六种。作为试点,2013年已经成功出版“天津图书馆卷”六十册。继天津图书馆之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首都图书馆、澳门大学图书馆、西南大学图书馆、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安庆市图书馆等几家已经提交选目,准备进入编辑流程。南京大学图书馆、贵州省图书馆、澳门中央图书馆、河南大学图书馆等几家正在选目。此外,美国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等北美东亚图书馆,也希望出版海外机构珍本丛刊。计划到2018年12月底完成二十个品种一千册图书的整理出版任务。
随着参与馆的增多,《中国古籍珍本丛刊》整理再造的珍本善本就越多,在古籍再生性保护和学术利用上的意义和价值会越来越大。这一项目目前已经列入“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以及2011年度“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入库项目。作为“中华古籍保护计划”重点整理保护项目,《中国古籍珍本丛刊》将成为“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其他整理保护项目的有益补充,功在当代,造福子孙。
(《中国古籍珍本丛刊·天津图书馆卷》(全60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11月出版,定价:48000.00元
《中国古籍珍本丛刊·安庆市图书馆卷》(全28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年3月出版,定价:21000.00元
《中国古籍珍本丛刊·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卷》(全62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预计2015年4月出版,定价:4800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