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通俗文学研究专家魏绍昌先生倾力领衔编纂上海书店出版社跨越二十余年出版长跑接力
鸟瞰民国通俗小说图景显微都会文化生活百态
上海,是近现代中国新旧世界交融的国际都市,也是印刷文化高度发达的出版中心。至1949年初,上海出版的图书占全国总量10多万种图书的70%以上。1949年5月,全市有出版社约250家。民国时期四大出版巨头: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大东书局,也都汇聚于此。市民社会与印刷文化的兴盛,促成了阅读市场的繁荣。新文学当然因为新文化、新教育的发展而蓬勃滋长,但也绝不能忽视固有文学传统,尤其是作为市民休闲读物的通俗小说,其阅读需求在民国时期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不过,这“文学史的另一支翅膀”(范伯群语)到底是怎样展开的?它的出版单位、作者群体、主题对象、文体形式究竟如何?呈现了何种传统意趣、现代想象、文化风貌?对于这一系列追问,恐怕在很长时间里人们并不清楚,甚至不屑了解的。好在历史的演进、观念的变化,不断推进着文学史研究,好在有像魏绍昌先生这样的学者孜孜不倦,数十年如一日浸淫于故纸堆中,爬罗剔抉,才使得我们有机会回顾近现代中国通俗小说的整体面貌,才有了上海书店出版社推出的三卷本《民国通俗小说书目资料汇编》。
《民国通俗小说书目资料汇编》(以下简称《汇编》)的编纂工作,着手于20世纪90年代。当时,著名文史学者魏绍昌先生利用上海解放初期取缔“反动、淫秽、荒诞”书刊保留下来的资料,组织上海图书馆、上海市作协合作编写了一部《民国通俗小说大辞典》。辞典共收录民国小说2000余种,每种均著录书名、作者、出版信息及全书回目等。全书编成后,几经搁置迁延,一直未能刊布。二十多年后,终于更名为《民国通俗小说书目资料汇编》,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
由于民国通俗小说浩如烟海又历经时代变迁,出版年代日渐久远,有些作品早已绝版,甚至已经散失或损坏,加上人力和物力的限制,不可能访遍群书,当年编写过程中难免存在疏漏和差错。并且,随着二十多年来相关领域研究的大幅度推进,无论理论阐述、文本解读,还是史料积累,所取得的成果都已在一定程度超越了这部《汇编》,进入新的阶段。尽管如此,《汇编》所做的开拓性和基础性工作仍有历史价值和借鉴意义,不仅可以从总体上厘清民国通俗小说的作者群体、出版状况、内容倾向等;而且可以藉此考察解放初期社会主义文化改造的政策判断和工作实况,了解新时期通俗小说研究的关注视角及其把握方式。因此,相信《汇编》的出版能够为今天的研究提供相应的参考价值。
《汇编》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书目资料,近180万字,详细著录民国时期2000余种通俗小说的书名(含异名)、作者、出版者、出版时间、篇幅、回目、序跋、题词、插图等信息;第二部分为研究评述,约60万字,约请贾植芳、钱谷融、沙叶新、王安忆等多位著名学者作家就民国通俗小说的文学文献价值和社会历史意义等分题撰述。
正如复旦大学黄霖教授在为本书所作序言中指出的“这部大书能以丰富而详实的资料,新锐而独到的见解去引导人们认知曾经被长期遮蔽、歪曲、否定的半部中国现代小说史。它的出版,必将有力地推动中国近现代小说史的研究走向更加全面、更加科学的一个新阶段。”
《汇编》收录的民国时期通俗小说大多出版于上海,作者多寓居于春申,小说中的光怪陆离,悲欢离合多发生于沪上,尽管从书目来看,也不乏北平、天津、四川等地的出版社或作者,但或许与“上海”的关系最为直接、最为密切吧。所以,我们不妨借著名作家王安忆为《汇编》评价《歇浦潮》的文章题目来介绍这套大书—民国通俗小说及其书目资料的写作、整理、研究、出版,都“犹如一篇上海的故事”。
(《民国通俗小说书目资料汇编》(全3册),上海书店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定价:150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