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揭示文献 嘉惠学林 传承文明――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成立35周年回顾与展望 发布时间:2015-4-8 9:32:49   作者:贾贵荣  

  三十五年来,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以下简称“国图社”)几代出版人践行着“揭示文献,嘉惠学林,传承文明”的追求与梦想,影印出版历史文献24000多种,其中古籍20000多种,民国文献4000多种。这些影印文献,搭建起历史文献与当代学者之间的桥梁,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原典性史料,为文化传承提供了文献支撑;从出版规模来看主要分两类,一是大型文献图书,二是中小型丛书,前者多是综合性文献,后者以专题文献为主。

  大型文献图书 让中华经典古籍走出“深闺”

  三十五年来,国图社出版了很多大型文献图书。

  《中华再造善本》正续编共收录古籍1300多种,线装14000多册;《永乐大典》仿真影印国内现存163册,又进一步将美国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康奈尔大学、亨廷顿图书馆所藏永乐大典予以仿真出版;《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将国图所藏敦煌遗书全部汇编出版,共计全146册;《原国立北平图书馆甲库善本丛书》精装1000册,收录现存藏在台湾的古籍2621种;“著名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系列项目,至今已出版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北京大学大学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20家图书馆的稀见方志,计收录方志1335种,精装1447册;“民国文献资料丛编”2007年启动,截至今年底,共出版了160多种专题史料丛书,收录民国图书、期刊、档案等各种文献4000多种。

  2013年,国图社联合天津图书馆等国内著名藏书机构策划的大型古籍善本丛书、国家十二五出版规划出版项目“中国古籍珍本丛刊”正式启动。《中国古籍珍本丛刊·天津图书馆卷》收录馆藏珍本古籍179种。一经面世,就得到了海内外专家广泛赞誉和数十家图书馆的积极响应。根据出版规划,预计符合条件参与的藏书单位在80家左右,收录古籍将达到数万种,绝大多数“藏在深闺”的古籍珍稀文献将最终得以揭示。今年出版广东中山图书馆、安庆图书馆两种,另有复旦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澳门大学、首都等十余家图书馆进入编辑出版程序。

  这些规模宏大、内容珍稀的大套影印文献丛书的策划与出版,一是国图社落实“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和“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的成果,使珍贵的历史文献化身千百,为古籍和民国文献的再生性保护提供了可能。二是协助全国图书馆很好地解决了“藏”与“用”的矛盾。尤其像《中华再造善本》,几乎等于原本再生,其仿真影印方式大大减少甚至根本上避免了原本流通,从而使原本得到应有保护。三是这些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大型图书,得到海内外图书馆的广泛收藏,也深得各界欢迎。

  文献专题丛书 为学术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如何方便学者使用文献,给读者提供便捷有效的服务,是作为专业学术文献出版单位的国图社职责所在,更是我们多年来努力发展的方向。这些历史文献专题丛书,大部分由我们的编辑独立策划并提供书目,并邀请该领域的权威专家圈定入选书目和撰写序言,介绍其文献价值;个别版本的选用,专门请文献学家敲定;最后编订索引和目录。这些专题文献是结合传统的文献分类和当代学术研究界域和范围进行策划和组织的,重要的有20多个系列,重点介绍以下几个方面的图书。

  有关历史人物研究的丛书:《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清代三种年谱)《疑年录集成》《地方志人物传记资料丛刊》(已出版东北卷、西北卷、华北卷、华东卷,西南卷和中南卷将在2015年同时推出)《宋代人物传记资料丛刊》《历代名人谥号谥法文献辑刊》等,内容涉及年谱、家谱、日记和人物传记、生卒、行实等。

  有关历代史籍档案史料的丛书:《二十四史订补》《九通拾补》《历代正史研究文献丛刊》《清代方略全书》《历代文庙研究资料汇编》《国家图书馆藏清代档案文献汇编第一辑》《清代军机处随手登记档》《吉林省档案馆藏清代档案史料选编》等等,涉及了传统的史部典籍和历代档案史料等。

  有关古籍书目版本研究资料的丛书:《宋元版书目题跋辑刊》《国家图书馆藏古籍题跋丛刊》《清代私家藏书目录题跋丛刊》《明清以来公藏书目汇刊》等,包括了历代有关古籍书目题跋和版本书影。

  有关文学艺术的丛书:《国家图书馆藏〈西厢记〉善本丛刊》《国家图书馆藏古籍艺术类编》《中国诗话珍本丛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齐如山小说戏曲文献汇刊》《中国古代音乐文献集成》《稀见旧版曲艺曲本丛刊·潮州歌册卷》《历代书画录辑刊》及《续编》《域外诗话珍本丛书》“红楼梦书系”等,包括了古代诗词文赋、传奇小说和书画琴棋、碑帖真迹等。

  有关哲学宗教研究资料的丛书:《子藏》《墨子大全》等,包括了先秦诸子、理学文献和佛道史料等。

  有关地方志的丛书:除上述“著名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系列外,还编辑出版了《地方经籍志汇编》《地方金石志汇编》《地方志灾异资料丛刊》(第一编)、(第二编)等等。

  有关金石文献的丛书:《历代石刻史料汇编》《甲骨文研究资料汇编》《国家图书馆藏金文研究资料丛刊》《历代陶文研究资料选刊》《历代石经研究资料辑刊》《国家图书馆藏石鼓文研究资料汇编》等。

  “对日战犯审判文献丛刊”启动于2013年,目前出版8种296册,包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证据文献集成》《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靖国神社甲级战犯的罪证—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判决》《横滨审判庭审文献汇编》《马尼拉审判文献汇编》《东京审判历史图片集》《二战后审判日本战犯报刊资料选编》等。这些文献跟《抗日战争史料丛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藏日本强掳中国赴日劳工档案汇编》《满铁简报》等资料一起,构成了近代中日关系史料和抗日战争史料研究的较为系统、全面的资料库,为相关学术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继往开来 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者

  三十五年来取得的成就是我们继续前进的基石。未来,国图社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开拓:

  适度增加当代社会科学学术著作的出版。我们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50家推荐出版机构之一,在社会科学学术著作的出版领域,一定要把刊布流传学术著作视为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以往我们曾出版《老子绎读》《儒教资料类编丛书》《陈乃乾文集》《亲历中国丛书》《文津演讲录》《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等重要的学术专著和传统文化读物,八卷本《任继愈文集》也已出版。只要能够为学术界提供研究便利,国图社就义不容辞。

  响应国家海外古籍回归计划,加快海外珍籍的出版。国图社十分重视流藏海外的古籍,并将影印出版视为实现海外文献“回归”的重要方式。近年来,随着与欧美东亚图书馆的交流日益增多,对海外文献的开发也日渐深入,我们与哈佛燕京图书馆构建了5年合作计划,与芝加哥大学东亚图书馆、华盛顿大学东亚图书馆、加拿大卑诗大学亚洲图书馆等馆关于文献出版的交流也日益增多。这些合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出版海外所藏中文古籍目录。如《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中文古籍书目》、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郑裕彤东亚图书馆的《多伦多大学慕氏藏书目录》以及日本《文求堂书目》。最重头的是依托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整理出版的《北美地区中文古籍善本联合目录》。2013年,国家图书馆邀请北美地区数十家有中文古籍善本馆藏的图书馆,合作编辑《北美地区中文古籍善本联合目录》,以此全面揭示北美中文古籍善本的流布和价值等情况,促进中华古籍的“回归”和有效利用。

  二是对海外古籍孤本的仿真影印。国图社先后影印出版了大英图书馆藏唐代咸通九年(868)所刻《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藏《俄罗斯圣彼得堡藏石头记》、哈佛燕京图书馆和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藏《永乐大典》。此外美国国会图书馆、康奈尔大学图书馆藏《永乐大典》等项目正在积极运作中。

  三是海外古籍专题性丛书开发。如《哈佛燕京图书馆藏齐如山小说戏曲文献汇刊》,收录全部齐如山旧藏中国戏曲70余种。目前《哈佛燕京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韩南藏书精粹》《芝加哥大学东亚图书馆藏稀见方志》《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藏稀见方志》等项目也已开始整理编辑。更重要的是,国图社正努力推动《中华再造善本·海外编》的立项。

  引领影印出版行业规范。历史文献的影印出版并非人们普遍认为的“拿来就印”,影印图书的编辑过程是一个充满创造性和技术含金量的过程。为了更深入业界对历史文献影印的了解,为了加强出版社自身影印编辑工作的规范化,国图社组织力量撰写了历史文献影印出版的行业规范。规范从选题策划开始,对古籍影印的选本、复制、编辑、出版等各个环节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的指导,使历史文献影印的学术性与产业性同时得到提升。

  国图社的历史只有短短三十五年,而古籍影印的历史却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国图社人从100多年的古籍影印出版历史中汲取营养,向先辈张元济、陈乃乾、柳诒徵、郑振铎等出版家致敬与学习!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国图社在古籍影印出版史上留下努力的印迹,也让每个员工意识到自己在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始终坚守“为古书续命,为先哲继魂;为学林提供文献,为民族传承文脉”的出版理念。

  开启历史文献影印与数字化的融合与发展之路。在文化企业、出版界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大环境下,国图社人敏锐地感觉到,专业文献、历史文献由传统出版转为数字出版,将更能发挥文献巨大的社会价值。2012年国图社成立了专门的数字出版部门,经过充分调研,深入探索,为数字出版制定了开发社内核心资源,紧贴社内传统出版,坚持专业数据库的发展方向,准确把握住了专业出版社发展数字出版转型升级的脉搏。2013 年数字出版部相继开发了《中华再造善本数据库》《中国古籍影印丛书查询系统》《民国时期文献资源库》等数据库产品。今年加快了《中国历史人物传记资料数据库》的建设。

  站在建社三十五周年的新起点上,国图社将努力去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者和内容提供者,用更优质的图书和更专业的服务来回报读者、作者。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15年0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