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任中敏(1897—1991),名讷,字中敏,别号二北、半塘,祖籍江苏扬州,我国著名词曲学家、戏曲理论家,唐代音乐文艺研究的一代宗师。任中敏先生的学术研究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研究北宋词与元代散曲,其散曲理论使他成为近代散曲学的奠基人;第二个时期则对于唐代的燕乐歌辞、唐代戏剧及敦煌文学做了精深的爬梳与开拓性的探讨,以音乐、曲艺与戏剧三足,支撑起了一个系统的唐代音乐文艺学。上述研究,形成了一大批足以作为相关学科基础的资料与成就,昭示后人不断在相关领域继续探索。有鉴于此,凤凰出版社于2007年始,与扬州大学文学院及任中敏先生首席弟子王小盾教授商定,计划编辑出版任中敏先生的学术著述总集,并顺利入围“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规划项目”,经过近七年的努力,《任中敏文集》(下称《文集》)终以十二卷较为齐整的面目奉献在读者与学术界面前:
第一卷:《散曲研究》,包括《散曲之研究》、《校补“阳春白雪提要”弁言提要》、《词曲合并研究概论》、《词曲通义》、《曲录补正》五种散曲研究专论。
第二卷:《名家散曲》,包括《元曲三百首》、《荡气回肠曲》、《北曲拾遗》、《杨升庵夫妇散曲》四种散曲选本。
第三卷:《散曲丛刊》,包括《阳春白雪》、《乐府群玉》等元明清散曲十二种及任氏自著《作词十法疏证》、《散曲概论》、《曲谐》等曲学理论著作三种。
第四卷:《词学研究》,包括《南宋词之音谱拍眼考》、《研究词乐之意见》、《研究词集之方法》、《增订词律之商榷》、《常州词派之流变与是非》、《词学研究法》等词学论著七种。
第五卷:《新曲苑》,是为任先生搜集元明清三朝如《唱论》、《四友斋曲说》、《两般秋雨庵曲谈》、《曲海一勺》、《霜厓曲跋》等散曲曲话专辑三十五种。
第六卷:《敦煌曲研究》,包括《敦煌曲校录》、《敦煌曲初探》两部早期研究敦煌曲辞的专著。
第七卷:《唐艺研究》,包括《唐戏述要》、《唐代能有杂剧吗》、《戏曲、戏弄与戏象》、《简单的几点说明》、《与俞平伯先生商榷李白的〈清平调〉问题》、《唐声诗之范围与定义》、《驳我国戏剧出于傀儡戏、影戏说》、《萧衍、李白〈上云乐〉的体和用》、《关于唐曲子问题商榷》、《敦煌歌辞在国外——纪念敦煌学发展六十年》、《敦煌学在国内亟待展开第三时期》、《对王国维戏剧理论的简评》、《坚决废除“唐词”名称》等论述唐代音乐文艺论文19篇。
第八卷:《唐戏弄》,是为研究唐代戏剧发生与发展的宏著。
第九卷:《教坊记笺订》,此为对唐代著名音乐文献的笺订。
第十卷:《优语集》,此为先秦至唐代的戏剧角色资料汇编。
第十一卷:《唐声诗》,此为研究唐代音乐文学作品的开山之作,以曲调为中心,将理论与作品资料、史实记载反复验证,全面研究隋唐时期的燕乐歌辞。
第十二卷:《敦煌歌辞总编》,是为《敦煌曲校录》与《敦煌曲初探》的总结与深化,为第一部敦煌音乐文学作品集大成之作,综合辑、校、考、论为一体,既是敦煌歌辞的全集,又是关于敦煌歌辞研究的总结。
十二卷《文集》的整理与出版,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出版意义:
第一,体例谨严,蒐罗完备。
《文集》十二卷的编次,基本是按照任先生的学术年表来排序的,真实反映出任先生的治学历程,即从早先的散曲学研究到后期的唐代音乐文艺学研究。这次整理出版,网罗了任先生现存所能见到的所有著作。任先生早期著述多散见于民国时期的杂志,如《散曲之研究》(《东方杂志》第23卷第7号,第24卷第5、6号,1926年4月—1927年3月)、《研究词乐之意见》(《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4卷39期,1928年7月25日)、《词曲合并研究》(《新民半月刊》第3期,1928年8月)等,这些刊物,今天已颇难访见。另有很多著作,也分由不同的出版社出版。如《散曲丛刊》1931年由当时仍在上海的中华书局出版,《教坊记笺订》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这些都只出版过一次,已很难再版。因此,这次《文集》的整理,能将上述所有著作汇集起来,对于著作文献的收集与保存,无疑有重要的学术史意义。也便利于当代读者全面了解任先生的治学成就。
第二,编排合理,校勘精审。
此次《文集》的整理出版,本着最大程度忠实于原著的原则。原著的分集情况,一般不轻易改动。文字采用横排繁体与新式标点,更有利于当今读者的阅读习惯,颇便利用。值得说明的是,本文集除了副主编陈文和教授外,其他整理者都是任先生的弟子门生(有的甚至是再传、三传),他们怀着敬畏之心,本着对任先生负责、对学术负责的严谨态度,对于全书所引文献,都做了仔细核对。出于对任先生等老一辈学者著述习惯的尊重,引文凡无明显错误的,一般不予改正;如系明显失误的,则改正并出校记;若系手民误植,则径改不出校记。校记力求简洁,以不影响原书的阅读为先。所有这些工作与整理过程,也是对任先生毕生学术最好的继承与发扬。
第三,承续传统,昭示后来。
近年来,文学与音乐的关系研究成了研究的热点问题,许多学者开始将注意力转向这一富有学术魅力的领域,作出了不少成绩。这一切都是以任先生所创立的“唐代声诗学”为基础的,当下任何关于音乐文学的研究,都绕不过任先生在这一领域所取得的开创性的丰硕成果。作为一家专业从事古籍整理与影印的老牌地方出版社,凤凰出版社历来有出版当代学人,尤其是江苏学人文集的传统,《洪诚文集》、《周勋初全集》、《卞孝萱文集》等一系列文集的尺牍作为一种实用文本,在我国历史悠久。其作为一种考古实物具有很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献意义;与此同时,它又具有很强的文学意义和社会意义。此外,尺牍还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上海图书馆于2013年11月举办了“一纸飞鸿——上海图书馆藏尺牍文献精品展”,同时还配套出版了《中国尺牍文献》一书,为广大读者献上了一顿中国尺牍的“大餐”。
中国书法艺术的特点之一就是始终与实用性相关联。尺牍本身就是一种实用文本,但除了需要表达作者本人的文本意义外,又往往是通过作者书写形式表达出来的,因此也成了作者书法水平的体现,具有很强的书法艺术性。而在书写尺牍时,书写者又或有意,或无意地流露出其书法水平,最终构成了一种特殊的书法艺术品。在尺牍书法研究方面一般主要集中于历代刻帖与尺牍墨迹。历代刻帖往往是经过历史筛选的尺牍集,具有鲜明书法临习目的。此类尺牍一般更加重视其书法意义而疏忽其文献意义。以久负盛名的《王羲之十七帖》为例,此帖作为王羲之与益州刺史周抚之一组书信,书写时间长达十四年,可谓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文献资料。
目前我们所见最多的尺牍墨迹主要集中于明清尺牍,而他们也集中体现了那个时代的书风以及书者的书法特点。尺牍书法艺术的特点表现为:
一、 与书写者的书法作品特征基本一致。尺牍书法是书家书写习惯的体现,因此基本上与书家平日的书法风格是一致的。例如:明黄道周的尺牍,虽信手而写但仍如其其他书法作品一样,具有凌厉之气势,章法上字距茂密但密不迫塞;行间宽疏,但疏不空虚;纵势上讲究呼应,一泻千里;字形结构上左伸右缩,左低右高,但奇而不怪,错落有致。清袁枚为尺牍大家,其手札透露出讲究笔力的特面世,均取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与学术价值。出版同为江苏学人——任中敏先生的全集,更是分所当为,责无旁贷。《文集》的整理出版,是对任先生毕生学术成果的全面系统的总结,可为后来者在相关领域提供研究的指导与借鉴,推动这一领域的学术进步。2014年10月25日,为缅任中敏先生的学术成就,传承其学术精神,由凤凰出版社、扬州大学主办,扬州大学文学院承办的“《任中敏文集》首发式暨学术研讨会”在扬州大学文学院隆重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韩国、中国台湾、大陆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50多位专家学者。首发式上,扬州大学副校长陈耀致欢迎辞。《文集》主编、任中敏先生亲传弟子王小盾教授介绍了文集编辑出版情况,阐释了文集出版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凤凰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姜小青回顾了文集编纂的全过程;在其后的学术讨论会上,中国散曲研究会副会长、河北师范大学教授杨栋、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马银琴、南京大学张伯伟教授等专家学者均从不同方面作了精彩发言。
我们相信,《任中敏文集》的适时整理与出版,满足了当下学术界与读书界的需求,具有不朽的学术史价值与意义。
(“任中敏文集”,凤凰出版社出版,已出书目:《散曲丛刊》(全3册),2013年4月出版,定价:148.00元;《词学研究》,2013年10月出版,定价:20.00元;《教坊记笺订》,2013年10月出版,定价:32.00元;《散曲研究》,2013年10月出版,定价:24.00元;《唐声诗》(全2册),2013年10月出版,定价:120.00元;《名家散曲》,2013年12月出版,定价:28.00元;《优语集》,2013年12月出版,定价:58.00元;《唐艺研究》,2013年12月出版,定价:38.00元;《敦煌曲研究》,2013年12月出版,定价:64.00元;《唐戏弄》(全2册),2013年12月出版,定价:128.00元;《敦煌歌辞总编》(全3册),2014年9月出版,定价:140.00元;《新曲苑》(全2册),2014年9月出版,定价:10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