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2014年11月25日,“《万国公报》出版首发座谈会”在上海图书馆古籍善本阅览室召开。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上海书店出版社社长许仲毅、党支部书记、副社长唐晓云等出席会议。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主任黄显功主持会议。
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历史学会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专家熊月之,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教授马学强,上海历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苏智良,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周育民,复旦大学哲学系宗教研究所教授李天纲,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陶飞亚等专家参加座谈会。
《万国公报》原名《中国教会新报》(后又改称《教会新报》),由美国传教士林乐知于1868年9月在上海创办发行,为周刊,从1874年9月5日第301卷起改名《万国公报》,至1883年7月28日停刊。1889年2月复刊,改为月刊,至1907年12月终刊,前后共出刊677卷。该刊是中国近代办刊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传教士办中文刊物,是晚清社会风云变幻的见证,对晚清西学东渐、维新变法及思想史、教育史、期刊史等中国近代史领域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日前由上海图书馆整理,上海书店出版社影印出版的《万国公报》,全套60册,完整收录全部原刊,达31000多面。
座谈会上,吴建中馆长指出,《万国公报》是该馆今年规模最大的图书整理项目,上海图书馆秉承“保护、修复、公开”的理念,将这套重要的馆藏文献公之于众,为学界研究提供了便利。黄显功认为,《万国公报》的出版是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和上海书店出版社密切配合、共同努力的成果,并指出该书是目前国内馆藏界绝无仅有的完整本。唐晓云介绍说,《万国公报》从底本收集、整理到全部出版,前后历时一年,收录的原刊一期不缺,完整地还原了文献原貌,是中国近代文献整理保护的又一重要成果,也是上海书店出版社坚守学术、文献整理出版特色的体现。
与会专家对《万国公报》的出版和学术价值给予了高度赞誉。熊月之认为,《万国公报》是中国近代史、思想史研究的宝藏,它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研究价值甚至在《申报》之上,他还指出,《万国公报》也是一份“全球化”的杂志,反映了当时的西方世界如何看待中国社会。苏智良认为,《万国公报》是研究晚清官员、传教士、上海地方史等方面的珍贵资料,更是解读中国在思想、制度等层面上如何实现近代化的史料源泉,该书的影印出版也是上海图书馆界、出版界“开放、服务”意识的体现。周育民认为,《万国公报》刊登了当时世界各国的政治、文化、经济、舆情等内容,是19世纪中国人了解世界的窗口,为相关领域学者的研究提供很大的方便。李天纲认为,《万国公报》与后来创办的一些报刊相比,有关思想启蒙的观点更为公允、稳妥,清末温和改革的思路也大致为其所预见。
与会专家一致表示,上海书店出版社影印出版的《万国公报》有着以下特点:第一,资料完整,全国目前尚未有一家图书馆完整收藏该刊,此次出版是国内首次全套完整影印。第二,原貌呈现,除版式、开本按照原刊样式影印外,凡有研究价值的广告、目录也全都予以保留。第三,书品极佳,与一些印制不佳的影印文献不同,本书所用底本较好,图文清晰,印制精美,是助推学术研究的利器。
(《万国公报》(全60册),上海书店出版社2014年10月出版,定价:3800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