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斯人已去 著作长存——《吴小如演讲录》出版 发布时间:2015-3-16 15:28:04   作者:赵 娜 唐 舰  

  出版这本集子的想法是在整理吴小如先生多年在各大学的演讲录音过程中,渐渐萌生的。先生一生最热爱的是三尺讲台,始终保持着书生本色。他擅长演讲,晚年由于身体原因,公开的演讲并不多,但是每次消息一传出,必定爆满。他讲课语言风趣,声如洪钟,旁征博引,深受学生欢迎。不止一位学者在文中回忆学生时代听吴先生上课时难忘的场面,几十年后仍然历历在目。而保存下来录音的并不多,只能算是全部演讲的一部分。

  今年4月,笔者去北大看望吴先生时,将正文的校样带回,他精神尚好。谁料5月11日先生突然去世,没能亲眼目睹此出书出版,实为憾事。先生因中风后不能书写,嘱我写个小序。十几年来,为先生编过十几本书,写序还是第一次,不免惶恐。

  在书中他详细讲述了自己读旧诗、学作旧体诗以及讲旧体诗的历程。“我始终有一个观点,作诗要从生活出发,我们读诗也要从生活出发,应该揆情夺理。情理就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个生活常理、生活规律不能够乱来。”这就是2013年获得“子曰”诗人奖的九十一岁老人对作诗、读诗的感悟,言语虽然朴实,但是却一语中的,说到现在很多人写诗的问题所在。

  除了书法,吴先生最喜京剧,讲课时也经常拿看戏打比方,当然,不懂戏者就不知所云了。这本书也收了两篇谈戏曲的文章。我个人看,吴先生对京戏还是有发言权的。其一,他看了八十年的戏,京剧黄金时代名伶的戏几乎都看过;其二,他能票戏,正式拜过师;其三,看过的剧本也多。这三点集于一身真是难得。在对戏曲的起源及《牡丹亭》的分析上,作者有一些新观点,读起来也比较有趣。

  这本书的最后收入了吴先生的几幅书法,如赠周汝昌诗、论书法与京剧、联语等。

  正文的演讲部分的整理,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2010级研究生李若彬、国剧研究中心张一帆、天津文史研究馆钱钢、吴玉如入室弟子韩嘉祥等用力最多,在此深表谢忱。附录部分是在吴先生去世之后草成,多收社会各界人士悼念文章,其中中国戏曲学院钮骠教授、北京语言大学吴书荫教授的文章是专为本书所作,万分感谢。这些回忆文章每一篇都富有真情实感,能让读者从一个侧面了解这样一位可亲可敬的学者,同时表达我们的追思之情。

  真心希望这本集子,能把更多的温暖传递给读者。

  (《吴小如演讲录》,天津古籍出版社,2014年8月出版,定价:22.00元)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1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