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中西交通史大家——冯承钧 发布时间:2015-3-13 15:15:44   作者:竺 笑  

  冯承钧(1887 —1946),字子衡,湖北夏口人。1903年游学欧洲,初在比利时上中学,1906年入巴黎大学,专攻法律,凡四年毕业,复入法兰西学院从事研究。留学期间在巴黎国立图书馆博览群籍,并给西方汉学研究者教汉语,“我认识鄂卢梭的时候,在1909年,那时他在巴黎东方语言学校肄业,兼在高等研究学院上沙畹的课。功课不多的时候,晚上还到我的寓所练习汉文”。由此结识了沙畹、鄂卢梭(L. Aurousseau)等法国汉学家,沙畹赠予著述数种。他在法国的学术兴趣旁及语言文字、西域南海古代的历史地理,搜罗各种语言字典文法之类书籍甚多,后因生活困迫,不得已将此类书籍卖给了北平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民国初年返国,历任湖北外交司参事、副总统府秘书、众议院一等秘书、教育部秘书等职。1920 —1925年任北京大学史学系讲师,讲授“中国法制史”。1928 —1929年聘为北平师范大学教授。1929年任立法编纂委员。1932 —1939年被聘为中华教育文化基金委员会编辑。1942年,冯承钧在伪北京大学史学系讲授“隋唐五代史”、“中西民族史”、“中西交通史”,到1946 年他还在北平临时大学第二分班(北京大学)史学系任教,开设“中西交通史”、“西北史地”、“蒙元史”等课程。

  冯氏专心于史地研究,始于1925 年译沙畹《中国之旅行家》。1929年不幸中风瘫痪,乃以著译娱身心。始拟以十年通读诸史“外国传”,继思欲达此目的,何不先将西方学者关于中亚及南洋之研究成绩介绍于国人。于是以病困之躯从事译业,由他口授,长子冯先恕笔录,每日笔受千余字,二十几年如一日,未尝中断,“译述名著之多,实达近三十年来之最高峰”。除专书外,论文大多取材于巴黎《亚细亚学报》、荷兰《通报》、《河内远东学院院刊》,其作者则多为沙畹、伯希和、马伯乐、烈维、费琅等汉学家。一生译著不下百数十种,约五百万言,要者如《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五编、《中国之旅行家》、《西突厥史料》、《交广印度两道考》、《昆仑及南海古代航行考》、《郑和下西洋考》、《多桑蒙古史》、《入华耶稣会士列传》等。上述译作得到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的资助,皆在商务印书馆出版。

  冯译本大多沿用至今,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原因有二: 其一,译者对所译领域素有研究,尤在南洋史地方面很有造诣,自撰《诸蕃志校注》、《海录校注》、《瀛涯胜览校注》、《星槎胜览校注》、《中国南洋交通史》,各书均考证精审。《中国南洋交通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一书,引起日本学界的重视,井东宪译成日文,东京大东出版社1940年印行。他宏博的专业知识保证译文错误较少,而外语程度尚属余事;其二,冯氏对原著常作校补、考订,不仅迻译而已。如沙畹的《西突厥史料》是一部不朽之作,但原著写作历时甚久,随时采取新的考证,遂致前后往往失去联络,所采中国文献,亦多遗漏,后虽有补编之作,仍然有不少失误。冯氏尽可能将原作的错误和遗漏予以补正,考订分歧之处,则据后来的考订为之整理划一,此非易事。朱杰勤评冯译:“文质相兼,无违原本,间遇罕见之名词,又为之厘定汉名,斟酌至善。则翻译之中,又须考证,其困难不下于创作。”诚为解人。冯译在近代汉学译界具有崇高的声誉,绝非率尔操觚者可比,得到海内外学人赞许,较少听到批评。伯希和称道其译述“大有助于法国汉学研究传播中国”;王重民称“冯先生为当今之西北史地与中西交通史最有功绩之一人”;傅芸子推许他为“介绍近代西方学者关于西域南洋研究成绩之第一人,厥功甚伟”。冯之所以走上翻译道路,不排除疾病、家贫等因素促成,但其个人的学术取向应起到主导作用,或在他看来,翻译名著对于文化之贡献,不下于一己之创作。严耕望甚至认为冯氏对中国史学界的贡献,决不在陈寅恪之下。

  “冯承钧译著集”已出书目:

  东蒙古辽代旧城探考记 帖木儿帝国 定价:22.00元;多桑蒙古史(全2册) 定价:78.00元;昆仑及南海古代航行考 苏门答剌古国考 定价:18.00元;明末奉使罗马教廷耶稣会士卜弥格传(附卜弥格传补正) 定价:19.00元;秦代初平南越考 占婆史 附: 占城史料补遗 定价:22.00元;史地丛考 史地丛考续编定价:24.00元;郑和下西洋考 交广印度两道考 定价:29.00元;中国史乘中未详诸国考证 定价:16.00元;中国西部考古记 西域考古记举要 定价:14.00元;马可波罗行纪 定价:14.00元;中国之旅行家 摩尼教流行中国考定价:12.00元。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3月出版。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1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