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焦循史学著作文献集成——《雕菰楼史学五种》出版 发布时间:2015-3-12 15:02:37   作者:吴 琼  

  焦循(1763 —1820),字里堂,晚年号里堂老人,江苏扬州黄珏人。清代乾嘉之际著名易学家、经学家、史学家、算学家、堪舆学家、文学家,扬州学派的领袖人物之一。

  焦循出生书香门第,曾祖、祖父、父亲都是治易的高手,焦循少时聪颖,闻名乡里,童子试后得刘墉推荐,进入扬州著名的安定书院学习。焦循年轻时颇有用世之心,曾多次参加科举试图取得功名,可惜时运不济,直到年近不惑才中举人,之后礼部会试亦不幸落榜,心灰意冷之下,他回到扬州,开始专心学术。为维持生计,他修葺老屋为半九书塾,设帐授徒,后于旁边筑“雕菰楼”,治学其中。读书治学,成为焦循后半生的主旋律,寒暑几十载从未懈怠,离世前他尚笔耕不辍,留下了大量的著作手稿。

  焦循读书涉猎广泛,知识体系全面,“于学无所不通,著书数百卷,尤邃于经”,从留下的作品看,内容包罗万象,气魄博大宏深,识见超凡精辟,思维缜密谨严,在易学、经学、史学、文学、天文历算方面均有卓越建树。如最为人称道的易学研究方面,他著有《雕菰楼易学》、《易话》、《易广记》等,讲究“旁通、相错、时行,破旧说之非”,时人赞其“非汉、非晋唐、非宋,发千古未发蕴”。经学方面,他对《论语》、《孟子》、《毛诗》、《礼记》、《左传》等用力颇勤,著有《论语通释》、《孟子正义》、《毛诗鸟兽草木虫鱼释》、《毛诗地理释》、《礼记补疏》、《春秋左传补疏》等,对儒家经典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阐释,且讲究通经致用,区别于只会埋首考据的其他乾嘉学者。虽然身为朴学大家,焦循在文艺上亦有建树,曾撰《花部农谭》,对一些地方戏曲进行考证和点评,针对乾隆时期的花雅之争,他注意到了花部戏曲的勃勃生气,有明显的扬花抑雅倾向。焦循又有《八五偶谭》,对堪舆学的一些概念作了深入的阐述,并深刻批评了当时流行的堪舆书籍。焦循早年就对史地、天算兴趣浓厚,曾与凌廷堪等人一起研究天算,著有《里堂学算记》。焦循的史学研究,则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主要侧重于扬州方志。

  嘉庆十一年(1806),在回到扬州几年后,焦循就投入了方志的编纂中。他感慨“北湖自明嘉、隆以来,伟人奇士相继而起,惜乎故家子弟沦在耕渔,先正遗篇消亡八九,传说不齐,有同影响,深有憾于载笔之无人也”,遂广搜文献加以整理,于嘉庆十三年(1808)编为《北湖小志》,凡叙六、记十、传二十一、书事八、述二,“夫以北湖周围百里中水地、古迹、忠孝、节义、文学、武事悉载于是”。同年,焦循、江藩等人受当时扬州知府伊秉绶之邀请,编纂《扬州图经》与《扬州文萃》。嘉庆十二年,他致信伊秉绶言:“承委分办《图经》一事,所分十门,已汇萃成帙;所采文章可备征实者,亦得十五册,约二千余篇。惟所颂体例,仅用纂录,不易一字,而标以出处,此诚取信于古,恐有凿空诬伪之病也。然鄙意揆之,有未尽然者。”可见《图经》成书在先,《文萃》规模较大,体例尚有商榷。嘉庆二十年,已离任的伊秉绶道经扬州,还特地会晤焦循询问《文萃》编撰事宜。不久伊秉绶病逝,焦循有感岁月匆匆,遂即自己手中所辑稿,编为《扬州足征录》二十七卷。原先《扬州文萃》的构思,是“存扬人之文”,而《扬州足征录》的选文标准则扩大为“事有关乎扬者,不必扬人之文”。正是有了丰富的方志编纂经验,在后来参与《扬州府志》的编修工作时,他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建议。此外,焦循还编有《邗记》,内容涉及扬州历代建制沿革、兵戈兴废、人物事迹、风土人情等,广征博引,又简明扼要,体现了焦循治史的精深功力。

  我们整理的《雕菰楼史学五种》,属于《焦循著作集》中焦循史学著作集成,除了收录以上所举《扬州足征录》、《扬州图经》、《北湖小志》、《邗记》外,还收录了《里堂家训》,虽是家训,却像是一篇儒者的治学经验谈,且随处引用故典,读者阅后当对焦循的史才有更深的体会。

  此次整理,注重校勘和保持原本风貌。《扬州足征录》以清扬州陈氏云蓝阁二十九卷抄本为底本,榕园续刻本为校本;《扬州图经》以广陵古籍刻印社刻本为底本,清嘉庆间刻本为校本;《北湖小志》以《焦氏从书》本为底本,扬州阮氏刻本为校本;《邗记》以《传砚斋丛书》本为底本,扬州丛刻本为校本;《里堂家训》以《传砚斋丛书》本为底本,上图藏抄本为校本。

  (《雕菰楼史学五种》(全2册),凤凰出版社2014年11月出版,定价:180.00元)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1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