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山西地处太行山之右,向有“山右畿疆屏蔽,西北膏腴”之誉。山右文化渊源深远,文脉千秋绵暧,历代名家荟萃,著述卓尔丰博。
民国年间,山西政府曾设文献委员会,旨在整理保存晋人学术著作,弘扬国粹,泽惠学林。《山右丛书·初编》于抗日战争前夕编竣付印,为一百册线装本。后因战事爆发,太原沦陷,其文献编纂之筹划未竟而终。所印百册线装亦未及向海内外发行,鲜见流传。
日月忽其不淹,世事何其匆匆。数十年来,山西文献编纂一事竟已无人问津,致使大量具有学术文化价值的昔日著作,佚散四方,疏于稽检,甚至有沉湮日久者,几于遗忘,焉能不令人深为遗憾。
“往者不可复兮,冀来今之可望”。自2009年,有志于研究山西历史文化的同人结合,成立了山右历史文化研究院,开始组织专家,共商抢救历史文献之大计,并着手进行新编《山右丛书》的辑录和点校工作。
作为点校本的新编《山右丛书》,其编纂要旨在于尊崇传统,面向现代,广收博采,慎点精校,力求使一部汇编历代晋人著述精粹的新版古籍,成为内涵典雅、外感清新、沉浸醴郁、含英咀华的经典性的大型图书,以适应当代教学、科研以及各界读者的需求。为此,确定了如下几项编辑原则:
一、 丛书粹选晋人所撰经史子集各类著作,以文、史、哲类人文学科著述为重点,突出学术性、文学性、专著性,以大略体现山西历代学术成果之概貌。类书、辞书,农、工、医类应用性图书,小说唱本等民间艺术类图书,一般不予收录。
二、 丛书汇编著作年代区间,上自隋唐,下迄晚清、民国。汉魏六朝以前的著作,版本众多,流传甚广,尚未发现佚遗,故不列为丛书汇编范围。
三、 隋唐以下,山西名家辈出,传世名著甚多,诸如王通、王维、柳宗元、司马光、元好问、傅山等硕儒大家之作,近代已屡见出版,广为传布,故民国版《山右丛书·初编》未予编入。今之新编,一遵旧例,汇选精华之同时,仍以拾遗补阙为所侧重。
四、 丛书专汇晋人著述。晋人者,山西籍也,著作者籍贯以正史及国家级正式出版的辞典为准。非山西籍,而长期居留山西的学者,在山西为官、于任职期间所著,或其著述多涉山西史事、山西风物者,亦可斟酌列选。
五、 丛书以“据善本”为要务,在学界已知的各种著作书目与版本的基础上,进而搜求近年间文献钩沉的新鲜信息,了解各种古籍版本流传的翔实情况,并注意在编纂过程中发现佚遗文献线索,着眼于罕见、实用,而尽可能以流传稀少的珍本善本,以及经过历来学者认真整理、日臻完善的整理本,作为点校底本。
丛书首编,依照民国时期《山右丛书·初编》所汇录书目,精选善本,重编目次,并略有增补。经专家校勘、标点后,重新排印,以繁体字、横排本面世。原书三百五十五卷,现经整理新编,增补十七卷,共三百七十二卷,分为十二册,加标点及校勘记五百余万字。内容上自隋唐,下迄晚清,共三十一位晋籍学人著述三十二种,附录九种。若以现代学科分类,涉及哲学、史学、文学、政治、经济、军事、宗教、地理、民俗、文献等诸多学术门类。
本编所辑著述,鲜明地反映出历代晋籍学人“修齐治平”的信念,而他们的深厚儒学熏陶和思想睿智,足以使我们感受以往历史时代的学术生态环境,因而这些著述具有无可替代的思想史和文化史价值。许多著作还以其知识的丰赡和诗文的精美,而无愧于成为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耿文光所撰《万卷精华楼藏书记》一百四十六卷,占到本编四分之一的篇幅,是一部以独特眼光对于多种学科专著作出明晰评骘的皇皇大著,所列举藏书尽为当今海内外研究者必备资料,可谓是继《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之后,我国书目学又一重要著作。
点校本《山右丛书·初编》的出版,对于我们整理编纂山西历史文献的总体设想而言,仅仅是一个开端,繁重的任务还在后面,需要坚持不懈,踵续以进。目前,《山右丛书·二编》已经进行至初步编纂阶段。
如果说前人的文献事业曾经因战争半途而废,而今处于和平盛世,我们便没有任何理由可以停滞不前。千百年来的文献之邦,典籍浩如烟海,丛书编纂诚然非是轻而易举之事,罗陈史料,釆撷英华,钩稽湮散,校补讹缺,其中的艰难自可想见。然而,我们相信,这项踵事增华的文化盛业,一定会得到政府和学界的鼎力支持,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协助,整体编纂规划必将圆满完成。
(《山右丛书·初编》(全1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1月出版,定价:198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