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阳光下的新事——《绿窗唐韵——一个生态文学批评者的英译唐诗》出版 发布时间:2015-2-12 14:43:03   作者:史良昭 朱珅祯  

  一时代学术之重大突破往往取决于新材料的发现,王国维、陈寅恪诸大师久已明示。不过时至今日,新材料的寻找未必比失联飞机容易多少,于是另有一功便是发明,即以常见的现成资料或发古人未发之覆,或尽今人未尽之用。俞宁先生《绿窗唐韵——一个生态文学批评者的英译唐诗》就作了一个很好的尝试。

  诗歌据说是不能翻译的,因为再信、再达、再雅,也无法再现原始母体的丰采。其实不然。“创作”加“接受”,方是一切文学作品的完整的生命形式。传播无须克隆,只要不离其宗,阅者见仁见智的理解都可以成立为体用扩大的新文本。就唐诗而言,“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西方人显然尚未出现这种偏激的审美疲劳,当然从接受上说,也并不奢求他们个个成为“李杜诗篇”的正宗传人,正如老外风行汉字纹身,却不必向他们推广《说文解字》一样。俞宁先生从四万多首唐诗中英译了五百首,不在于启蒙入门,而是专题阐发,唤起西人在陌生状态下的新鲜感。不止于此,作者又从英译本中择出一百余首返回本土,运用汉文的“译者注”再次形成新文本,其独特的视角与见解,便不止是“新鲜”二字所能概括,而是“新颖”、“新奇”了。这可说是本书的第一个特点。

  由上可以料知,该书的译诗方法自然倾向于意译,甚至有点近于rewrite。唐诗本身带有超越语法限制的特征,视觉意象、空间关系多具外延性、灵活性,译作者遂在字与字、句与句的空白中加以添补、连接和调整(有时成行的译文都属己出),这在西方的唐诗翻译中是完全许可的。如“始暴松皮脯,新添杜若浆。葛花消酒毒,萸蒂发羹香”,英译大体表述为“新添松皮脯、杜若浆,但我不会病酒,因为我啜浆时还一边咀食葛花,嗅闻萸羹的香气。”对于对仗、音律、修辞一无所知的西方读者来说,尽管无法从中领略原诗的艺术美,至少会对中国绿色食品的丰富花样与悠久历史颇留印象,而国内读者也可借之理顺句间脉络,总体并不害意。又如王绩《秋夜喜逢王处士》:“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译者注”谓“第三句又暗喻王处士,称赞他道德的光辉如满月;第四句暗喻自己也是(道德的)发光体,不过程度要逊于王处士,只是点点流萤罢了。”这一段发挥在英译本的“译者注”中便付阙如,大概是因为西方读者对“We meet on the road the moon shining”与“itdimmed the glow of fire-flies”间联想甚悭吧。由此可见,对于“接受者”阅读习惯和领略范围的界定,作者也是有意把握分寸的。

  作者俞宁先生出生在一个研究中国语言文字的世家,从小在伯父启功身边学习唐诗,启功先生古典文化底子深厚,对蒙学颇费心思,循循善诱,愤启悱发,对梅花开花应该朝下、楚豆为树果而非楚地的豆子之类,一一向年幼的俞宁讲解。这种名物考据、格物致知的教学方法在他幼小的心灵埋下了学问的种子,以至影响到他之后走上生态文学批评的学术道路。因为生态文学批评理论中的一个焦点就是对“人格化”或“拟人”的讨论。“这理论认为文学艺术是人在描写客观世界,所以总带着人的色彩甚至偏见,拟人也就不可避免,但一定要接近事物本身的情况。也就是说,最低要求是知道楚豆是什么,较高要求是知道花朵在何时何地以何种形式开放。”(本书《鸣谢》)西谚谓“阳光之下无新事”,揭示了人与物之间动态平衡的永恒性,而在现代文明飞速进步的今天,这一平衡却岌岌可危,导致了人类对生态自然伦理观念、行为规范的重新关注与检讨。《绿窗唐韵—— 一个生态文学批评者的英译唐诗》就是这样一本生态文学批评的产物,从目前西方学者对于环境文学和生态批评所关心的几个焦点出发,通过自发意识与自觉意识并存的唐诗着重介绍新的生态批评概念并用它们分析作品。这是本书独辟蹊径的第二个亮点。

  生态文学批评理论固然摩登,但自古以来生态环境即与人类休戚相关,唐朝诗人也无法摆脱他所面对的生存环境,这一切自然成了诗歌的题材。悯农怜贫、哀生民之多艰的思想在杜甫《观打鱼歌》《又观打鱼》《白小》、丁仙芝《赠朱中书》、韦应物《观田家》、杜荀鹤《田翁》体现得淋漓尽致。宦游贬谪的经历最容易使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旅寓安南》、王勃《山中》《冬郊行望》、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沈佺期《夜宿七盘岭》记录下异乡的风情,也油然而生思乡之情。饱受战乱之苦的诗人反对穷兵黩武,向往和平,这也反映在杜甫《春望》《无家别》、储光羲《效古二首》、戎昱《桂州腊夜》、刘长卿《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李华《春行寄兴》中。唐朝诗人关注民生、羁旅怀乡、呼唤和平,在俞宁看来正与生态文学批评理论暗合,他对当下生态环境、政治公正的关注在译者注中详细阐释,不时流露出悲天悯人的忧患意识。不妨摘引一段作者的自白:“换言之,通过这些唐诗,我们可以感觉到,人类中最敏感的份子——诗人——早就在思考人类的环境伦理问题;这些问题从远古带来,虽不新奇,但它们对我们生活乃至生存的紧迫压力却与日俱增。作为二十一世纪的读者,我们如何应对这越来越紧迫的压力,就将引出阳光下的新事。”

  汉代辞赋家枚乘《七发》里吴客一番要言妙道曾经使得病榻上的楚太子霍然病愈,彻底改变其骄奢淫逸、纵欲过度的生活方式。俞宁先生《绿窗唐韵——一个生态文学批评者的英译唐诗》中又藏了什么灵丹妙药,死生肉骨,济世悬解,天机不可泄露,请各位读者自己从书中寻找答案吧。

  (《绿窗唐韵——一个生态文学批评者的英译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8月出版,定价:38.00元)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14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