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宫廷食单《饮膳正要》 发布时间:2015-2-6 14:39:15   作者:张秉伦 方晓阳  

  《饮膳正要》作者忽思慧,又作和斯辉,是元代蒙古族医学家,兼通蒙汉两种医学,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元史》和《新元史》均无记载,目前只能根据序言和《进书表》,略知他自元仁宗延祐年间(1314 —1320)就被选为宫廷饮膳太医,任职多年。元朝皇帝素来重视饮膳事宜,世祖忽必烈时即设饮膳太医四人,“于本草内选无毒、无相反、可久食、补益药物,与饮食相宜,调和五味。及每日所造珍品,御膳必须精制”。忽思慧作为皇家饮膳太医多年,在烹饪技艺、营养卫生、饮食保健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在任职期间,有条件“将累朝亲侍进用奇珍异馔、汤膏煎造及诸家本草、名医方术,并日必用谷肉果菜,取其性味补益者”,撰成我国现存第一部较为系统的营养学专著——《饮膳正要》。

  《饮膳正要》共三卷,通观全书内容,主要有论、方和食物本草三部分组成。其论,强调养生、饮食避忌和妇幼保健的重要性,旨在防患于未然。因此在强调“治未病,不治已病,故重食轻货,盖有所取也”的同时,告诫读者“若贪爽口而忘避忌,则疾病潜生”,从而提出了一系列的避忌方法,如“养生避忌”、“妊娠避忌”、“饮酒避忌”、“四时避忌”、“五味偏走”、“服药食忌”等,以说明各种食疗品味,当审视在具体情况下何者为宜、何者为忌,以便趋利避害。其方,即食疗方,主要集中在“聚珍异馔”、“诸般汤煎”、“神仙服食”和“食疗诸病”等部分,共237方。这些食疗方集朝野之精华,汇古今之良方,大都标明各方的组成和制法、食养食疗的功效、主治病症,既有以肉食为主的羹、汤、粉、面、粥、饼等延年抗衰老的食物,又有以荔枝、桂、姜、枣等多种中草药制作的医疗保健汤煎,还有食药结合针对某种疾病的食疗方,是全书的精华,颇有实用价值。食物本草是选非矿物、无毒性之药物232种,分为米谷品、兽品、禽品、鱼品、果品、菜品、物料,共七类,述其性味、功能、主治病症及副作用,有的还注明产地、制作方法,图文并茂,可供选配新的食疗方,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从整体上说,《饮膳正要》是为了满足元朝宫廷生活的需要而撰写的,因此也涉及帝王的保健和宫中常见病的食疗方法等问题。从《进书表》来看,忽思慧是想以此书进劝皇上借鉴先圣保摄之法,期以获安,跻身于健康长寿之列。忽思慧从人为万物之灵,“人生应有作为”出发,强调保养身体的重要性:“身安则心能应万变,主宰万事。非保养,何以能安其身?”进而根据《黄帝内经》、《千金要方》等中医经典提出长寿的命题:“夫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而寿。”并且概括成基本原则:“保养之道,莫若守中。守中,则无‘过’无‘不及’之病。”这种长寿之道和基本原则是贯穿于全书的理论核心。可是,日本学者蓧田统却认为:此书的写作目的“不是为了保持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精神,而是为了保持旺盛的性欲和长生不老”。这显然失之偏颇,仅就“长生不老”和“其知道者……故能而寿”来说,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长生不老”是违反自然规律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其知道者……故能而寿”则是关于健康长寿的追求和探索,只要遵循正确的理论和方法,是可以实现的。当然蓧田统的看法也不是全无道理的,书中确实有不少补虚壮阳,甚至治疗阳痿、不育等的食疗方。此外,“食疗诸病”61方中除了抗衰延寿方外,还有一些治疗消渴、中风、脾胃虚弱等宫中常见病的食疗方,而宫中不常见的病,如由于缺碘而引起的甲状腺肿大,虽然早在晋葛洪《肘后方》中已有治疗方法,但《饮膳正要》却未收录。这些都说明该书的写作目的是为了宫廷生活的需要。但是,《饮膳正要》自元天历三年(1330)刊行以后,它的作用和影响早就越出了宫廷,正如元人虞集在《序》中所言:“盖欲推一人之安而使天下之人举安,推一人之寿而使天下之人皆寿。”这也是忽思慧对今人的最大贡献。

  《饮膳正要》在科学史上的价值主要在于:

  一、 广征博采医药学典籍,对我国元代以前的营养学成就进行了一次较为系统的总结。忽思慧不但从前人经验方中裁化、演绎了一些食疗处方,而且书中之论,几乎都与元以前医药学著作密切相关。如“五味偏走”基本以《内经》为依据,旁参《金匮要略》等著作。日本学者蓧田统认为《饮膳正要》“服药食忌”与宋《政和本草》卷二“服药食忌”相比,除少数不同条文外,基本相同,有些内容还可以追溯到《肘后方》、《金匮要略》、《外台秘要》等著作中去;“妊娠食忌”的内容在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中也可以找到。食疗处方也有不少是从前人经验方中裁化、演绎过来的。如“诸般汤煎”基本上选自食疗验方,“神仙服食”35方多见于修炼养生著作,“食疗诸病”51方则引自《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有的还可以追溯到唐代《食医心镜》等。

  二、 选收了元代朝野食疗方的精粹,丰富了食疗学的内容。其中“聚珍异馔”直接取自元朝宫廷膳谱,多有创新。尤其是元朝随着疆域的不断扩大,其属地“遐迩罔不宾贡,珍味奇品,咸萃内府”,尽所享用。《饮膳正要》又特别注重各民族的食疗方法,因而保存了大量的兄弟民族的食疗方法。据书中记载,除了蒙古族的“颇儿必汤”等很多食疗方外,还有天竺的“八儿不汤”、“撒速汤”,维吾尔族的“搠罗脱因”,新疆所产的“哈昔泥”,来自西番的“咱夫兰”,南国的“乞里麻鱼”等。有些品味不仅为其他医药文献所罕见,而且“回回豆子”、“赤赤哈纳”等均由本书首次记载。尤其是记载了“阿剌吉酒”——烧酒。烧酒的起源问题,至今仍有争论,李时珍《本草纲目》云:“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露。”《饮膳正要》“阿剌吉酒”条载:“味甘辣,大热,有大毒。主消冷坚积,去寒气。用好酒蒸熬,取露成阿剌吉。”从制造工艺来看,与《本草纲目》的记载基本一致,当属烧酒一类无疑,而且明确了烧酒的性味、功效和毒性等医疗保健的用途,是中国酿酒史上一条重要文献。

  三、《 饮膳正要》对本草学也有所补充,忽思慧在《进书表》中说:“本草有未收者,今即采摭附写。”如卷一“炒狼肉汤”条说:“古本草不载狼肉,今云性热,治虚弱。然未闻有毒。今制造用料物以助其味,暖五藏,温中。”卷三还对狼肉、狼喉嗉皮、狼皮、狼尾、狼牙的作用作了较详细的记述。对以前本草曾经记载过的一些药物,《饮膳正要》也有所补充,使之更加详细。如“塔剌不花”,《饮膳正要》说:“塔剌不花,一名土拨鼠。味甘,无毒。主野鸡,瘘疮。煮食之宜人。生山后草泽中。北人掘取以食,虽肥,煮则无油,汤无味。多食难克化,微动气。皮,作番皮,不湿透,甚暖。头骨,去下颏肉,令齿全,治小儿无睡,悬之头边,即令得睡。”比之《政和本草》等,更加详细。尤其是“多食难以克化”,属饮食卫生内容,本草中较少出现这种语言,如非平时实践,很难有此真知灼见。

  总之,《饮膳正要》是在继承古代医药学成就和广泛搜集当代各民族食疗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个人饮膳经验撰写而成的,有论,有方,还有食物本草,自成体系。全书选精用粹,质朴无华,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具有独到的见解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是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晶,也是我国第一部独具一格的营养学专著。据此,不仅可以窥见元朝宫廷饮膳之一斑,而且对于研究元代医药史、营养卫生和烹饪以及蒸馏酒的早期医用情况,都是很好的资料,还可以为研究民族文化交流提供素材。书中许多食疗方法以及重食轻货、重视妇女妊娠胎教、优生优育等思想,仍不失它在今天的参考价值。

  (《饮膳正要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1月出版,定价:58.00元)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14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