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中国藏黑水城民族文字文献》出版 发布时间:2015-2-6 14:37:40   作者:杨莲霞  

  《中国藏黑水城民族文字文献》是内蒙古自治区考古研究所、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和甘肃省古籍文献整理编译中心继《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之后推出的又一项重大学术工程。全书以全彩写真形式首次集中公布古黑水城出土的少数民族文字文献305件,其中有大量古藏文经书,保存较完整且具有较高学术价值,是宋夏金元史、宋元佛教史、中古社会史、宋元科技史、古代医药史、丝路贸易史、法律制度史、文书制度史以及文献版本学等研究领域十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它的整理出版,引起了学界高度重视,必将对学术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公元1038年,在中国的西北部崛起了一个以党项族为主体的王朝——西夏。西夏国先后与同时代的北宋、辽,以及南宋、金两次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不足两百年便迅速将自己的政治、经济、文化迅速推向了顶峰。然而,随着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铁骑长达二十多年的军事征服和突如其来的一场强烈地震,这个统治了西北广大地区一百九十年的王朝在很短的时间内便消失在历史的尘烟中。黑水城,一座湮没在历史长河中近千年的古城,如今静静地倒卧在内蒙古阿拉善盟的戈壁大漠中见证着这段历史。

  黑水城为当时西夏王朝重镇,是西夏北部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位于现在的内蒙古额济纳旗达来库布镇东南25千米的荒漠中。这座湮灭在历史长河中的古城,曾经是一片绿洲,是一个牛羊成群、五谷飘香的好地方。历史上留下的条条古渠,块块农田,还有成了残垣断壁的座座村庄,似乎都在顽强地显示着它曾经有过的繁荣。

  千年之后的今天,辉煌早已逝去。黑水城废弃后,古城及周围的自然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河流改道,没有了水源,古城逐渐被沙漠所包围,每到风季,常常是狂风呼号、流沙飞扬,黄尘漫天、不见日月,给人以神秘、恐惧之感,因此又称“死城”。然而,也正是这种特殊的自然条件,包括干燥的气候和干燥的土壤,才把黑水城的古代遗物都完好地保存下来。在它无尽的黄沙之下,埋藏着大量的西夏、蒙元和汉、藏文物。令人遗憾的是,在新中国建立以前,已有大量珍贵文物被外国的“探险家”们盗掘走了。今天翻开那段被尘封许久的古代文明,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西夏历史在中国,西夏研究却在海外——我们失去了整整一页耀眼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黑水古城所在的额济纳旗先后归属甘肃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两省区文物考古部门先后对黑水城进行了多次调查发掘。1962年和1963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调查古居延时,在黑水城采集到部分文书,现藏内蒙古博物馆;1976年和1979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两次到黑水城调查,分别采集到部分文书,原藏甘肃省博物馆,现藏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大规模发掘是在1983年和1984年,由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阿拉善盟文物工作站对黑水城遗址进行了全面考古勘查,重点发掘面积11000平方米,出土3000多件文书,现藏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中国藏黑水城民族文字文献》收录黑水古城少数民族文字文献主要是1983和1984年两次考古发掘所获以及1962年至1979年各文博部门采集的文书,并以首次全面公布形式面向海内外出版发行。全书共收录原始文献305件,图片均采取全彩仿真处理,便于研究辨认及欣赏。这部书的出版,对辽、宋、夏、金、元史学以及相关学科研究领域无疑是一项巨大贡献。

  (《中国藏黑水城民族文字文献》,天津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2013年12月出版,定价:2200.00元)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14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