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传统中国戏曲文献学的整理与研究,长期以来存在重雅部(杂剧、传奇)、轻花部(昆山腔以外的各种地方戏曲)的趋向。这一方面是受到研究者的观念认识和学术背景的限制,而花部文献资料的匮乏不能不说是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花部戏曲文献的整理,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有过一次规模较大的搜集工作。由于受到条件制约,整理存在较多问题。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戏曲志》科研项目的推进,又发现了一批珍贵的花部戏曲文献。但除了《中国地方戏曲集成》和各省相继出版的剧目汇编外,没有严格学术意义上的科学整理。这一现状,随着大型戏曲文献丛书《清车王府藏曲本》(学苑出版社)、《故宫珍本丛刊》(海南出版社)和《俗文学丛刊》(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的出版,以及傅惜华、齐如山等私家所藏戏曲文献的公开刊印,才开始有所改变。浙江古籍出版社即将刊印的大型戏曲文献丛书《西北稀见戏曲抄本丛刊》第一辑,无疑是花部文献整理的又一个重要收获。
《西北稀见戏曲抄本丛刊》第一辑首次选取甘肃图书馆和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收藏的民间班社稀见戏曲抄本80种,汇编影印,并为每一剧本撰写提要,详细介绍版本和内容,以及历史上与该剧有关的演出、班社、演员信息。这80种戏曲抄本全部抄于清代,其中乾隆时期1种、嘉庆时期3种、道光时期18种、咸丰时期12种、同治时期7种、光绪时期39种。就其内容而言,既有《孙庞斗智》《三顾茅庐》这样的历史故事,也有《收五鼠》《芭蕉扇》这样的神怪故事,体现了地方戏曲题材上的一贯特征。
丛刊具有如下特色:(1) 地域针对性强,目标明确。《西北稀见戏曲抄本丛刊》旨在抢救性发掘、整理西北地区的戏曲文献,尤其重视花部文献的搜集和整理。以往的戏曲研究成果给人以这样的印象,即重视京沪及长江三角洲区域戏曲的研究,对东北、西北、西南等偏远地区的关注不够。丛刊的出版,可以引起研究者对西北等偏远地区戏曲文献的重视。(2) 学术性强,整理规范。丛刊注重稀见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如秦腔中的《下宛城》,现存版本虽然是过录本(原本佚失),但它是目前已知最早的秦腔戏剧本,价值极高,故予以收录。剧目提要部分对故事源流的考订,以及对演出、班社、演员信息的介绍,都力求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能为研究者提供足资参考的第一手资料。
《西北稀见戏曲抄本丛刊》是对稀见戏曲文献的抢救性发掘、整理,对于中国戏曲史、文学史乃至民间民俗文化活动的研究都有极大的意义。我们相信,随着丛书后续品种的陆续出版,其重要意义将渐为彰显。
(《西北稀见戏曲抄本丛刊》,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2月预计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