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经学时代最后的大师们——皮锡瑞《师伏堂丛书》出版 发布时间:2015-1-6 10:46:10   作者:吴 琼  

  乾嘉以降,汉学考据之饾饤无以复加。晚清之汉学家,“内苞污行,外饰雅言,身为倡优而欲高谈伏郑”。经世致用的时代需求向乾嘉夫子发出了致命一击,汉学日衰,汉、宋调和之声日盛,儒学内部分化严重,加上西学冲击,异端纷起,晚清学风遂进入了最后的演化期。汉宋之争与古今文之争,颠覆了传统的经学结构,宣告了经学时代的落幕。

  在经学凋敝的时代,学者挺生,著述如林。若瑞安孙诒让、余杭章炳麟、善化皮鹿门、井研廖继平之俦,所学或有今、古之异,当时论学或囿于政见师承,多不相能,然皆攻苦食淡,有守有为。及其至也,发为理解条贯、弘硕壮美之学,为一世学术之高标,学者后先疏附,群趋于典雅渊懿之中。其所以启发后人者也多矣。此四家著述,皆弘深汪洋,今特为编辑出版,首则为皮鹿门之《师伏堂丛书》。

  皮锡瑞(1850 —1908),字鹿门,一字麓云,晚清学者,湖南善化人。因敬仰西汉伏胜治《尚书》,自署所居曰“师伏堂”,学者遂尊为“师伏先生”。皮锡瑞弱冠闻名,功名不就,埋头治学,勾深致远,于晚清学林岿然一代宗师。他生逢国家多事之秋,甲午海战后愤慨《马关条约》丧权辱国,极言变法迫在眉睫。曾任“南学会”会长,其讲演贯穿宋汉,纵横东西,主张为学之通经致用。

  皮氏之学,初治《尚书》,中攻郑学,晚贯群经,创通大义。作为今文经学的主将,他曾总结有清一代经学,谓有三变:“国初,汉学方萌芽,皆以宋学为根底,不分门户,各取所长,是为汉、宋兼采之学。乾隆以后,许、郑之学大明,治宋学者已鲜。说经皆主实证,不空谈义理,是为专门汉学。嘉道以后,又由许、郑之学导源而上……是为西汉今文之学。学愈进而愈古,义愈推而愈高;屡迁而返其初,一变而至于道。”(《经学历史》)当然其中不乏为今文经学鼓吹之义,然亦见出清末今文经学对汉学的冲击力度。其《经学历史》梳理经学脉络,条分析辨析源流,被目为经学入门之作。其《五经通论》胪列心得,于五经颇多发明,示人治经门径。经学以外,皮锡瑞对文学创作亦有兴趣,诗词骈文颇多可观。

  皮锡瑞一生笔耕不辍,著述宏富,其孙合刊为《师伏堂丛书》,卷帙浩繁,博大精深。包括《五经通论》五种五卷,《经学历史》一卷,《尚书大传疏证》七卷,《今文尚书考证》三十卷,《尚书中候疏证》一卷,《古文尚书冤词平议》二卷,《孝经郑注疏》二卷,《郑志疏证》八卷,《圣证论补评》二卷,《六艺论疏证》一卷,《鲁礼禘袷义疏证》一卷,《王制笺》一卷,《汉碑引经考》六卷,《经训书院自课文》三卷,咏史一卷,词一卷,骈文两种六卷,诗草六卷等,共十八种,八十七卷。其中《五经通论》、《经学历史》尤为学林推重。此次我们重印《师伏堂丛书》,在旧编的基础上,增补了《驳五经异议疏证》十卷,《尚书古文疏证辨正》一卷,《礼记浅说》二卷,《左传浅说》二卷,《师伏堂春秋讲义》二卷,《师伏堂笔记》三卷,《鉴古斋日记》四卷,《湘报》载《南学会讲义》十二期,《师伏堂日记》未刊稿(1892 —1908),光绪四年修《宣平县志》二十卷,末附皮名振编《皮鹿门年谱》一卷。诸本皆用早期刊本影印,对损毁、漫漶不清处力求在不损原貌的基础上给予修描。今汇为一编,以嘉惠后学。

  (《师伏堂丛书》(全25册),凤凰出版社2014年4月出版,定价:16000.00元)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1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