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公元13世纪末,性理学从中国传入高丽,至朝鲜时代中期(16世纪)已完成本土化,并形成体系。当时的朝鲜出现了众多著名的性理学者。其中南冥曹植(1501 —1572)树立了实践儒学的学风,引领了庆尚右道的学问和思想,他的门下学者辈出,形成了“南冥学派”。
曹植于燕山君七年(1501)六月二十六日出生于庆尚道三嘉县兔洞(现韩国庆尚南道陕川郡三嘉面兔洞),字楗仲,号南冥,谥号文贞。少年时期在汉城(现首尔)同李润庆(1498 —1562)、李浚庆(1499 —1572)兄弟一起读书,并结为好友。父亲曹彦亨(官至承文院判校)赴任端川郡守时,曹植随至端川学习经书、历史、诗文、天文、地理、医学等。十八岁后回汉城,与成守琛(1493 —1564)、成运(1497 —1579)等交游,深受其学问和思想的影响,曹植开始涉猎老庄、佛教典籍,并逐渐放弃此前世俗的理想,致力于追求更高的学问境界。
南冥遗文由其门人郑仁弘收罗及编集,凡诗文二卷、附录一卷,于宣祖三十七年甲辰(1604)在陕川海印寺木板刊印。这是《南冥集》的初次刊行。但版木后因海印寺发生火灾而被焚毁,遂不传于世。
宣祖三十九年丙午(1606)郑仁弘的门生许从善在庆尚道观察使柳永洵的帮助下,在初刊本的基础上再次用木板刊印。光海君元年己酉(1609)郑仁弘的门生文景虎将丙午本的讹字和阙字校正,又将新发现的南冥诗文与其他后人所作相关文章辑成“补遗”一卷,附刻于后,凡四卷,下称己酉本。光海君十四年壬戌(1622)以河弘度为首的南冥派门生在德川书院将《南冥集》卷四再编为“补遗”和“追录”刊行,下称壬戌本。以上为《南冥集》的重刊。
仁祖反正(1623)之后,由于郑仁弘被以逆贼的罪名处死,有人开始提出须改刻郑仁弘编刊的《南冥集》,《南冥集》也因此历经删削、改定,形成多种版本。肃宗二十六年庚辰(1700)再次刊印,称为“南冥先生合集”,卷一、卷二为南冥诗文,卷三、卷四为学记类编,卷五为附录,另有《山海师友渊源录》九卷。纯祖二十四年甲申(1824),又补刻附于卷五末尾的正祖亲撰祭文和中间漏刻的十二板内容。以上为《南冥集》的第三次刊行。
高宗三十一年甲午(1894),曹坦淳和李道枢开始用新的板木刻《南冥集》,于1897年完成。该本包括原集、续集、学记类编、附录,删掉南冥有关老庄的内容以去除异端之色彩。以上是《南冥集》的第四次刊行。
纯宗四年庚戌(1910),曹庸相在四刊本基础上修改若干加以重刊,仍包括原集、续集、学记类编、附录,下称庚戌本。不过庚戌本删掉四刊本续集当中的“考异”,用“年谱”代替附录当中的“编年”。以上是《南冥集》的第五次刊行。
由于仁祖反正之后的版本均有窜改删削,所以此次校勘整理以《韩国文集丛刊》第三十一辑(韩国古典翻译院出版)影印己酉本《南冥集》为底本(该本现藏于韩国大邱广域市启明大学校中央图书馆),校以1622年刊出的壬戌本、1824年刊出的甲申本、1910年刊出的庚戌本。
另外本书参校相关文集,如成运的《大谷集》、林薰的《葛川集》、李滉的《退溪集》等。本书对人名、地名、书名、典故和其他疑难处,略加注释。校勘及注释时参考了韩国庆尚大学校南冥学研究所出版的《校勘国译南冥集》。
(《南冥集校注》(韩国汉文要籍丛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3月出版,定价:12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