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历经近百年的积累,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的金石拓片,迄今已达四万种、八万份以上,数量居全国高校图书馆之首。在国内外拓片类收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海内外学界所瞩目。
一
从历史来源看,北大图书馆藏金石拓片可分为接收和自行收集两部分。主体部分是从原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接收所得。名闻遐迩的艺风堂与柳风堂两大专藏是其精华所在。
缪荃孙“艺风堂”藏拓是北京大学最早购入的大宗拓片收藏。其子编辑《艺风堂续藏金石文字目》五卷,分正、续二目共收金石12000余种,其中墓志有600 种。1923年,艺风堂所藏拓片全部售归北大研究所国学门。1946年北大又获得张仁蠡“柳风堂”拓片,其中墓志拓片超过3200种(均未计复本)。
从20世纪20年代至1952年止,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及前身研究所国学门,拓片收集工作卓有成就。除上述两大专藏外,还收集到各类金石拓片近万种,其中墓志有数千种。1952年北大文科研究所撤销,包括艺、柳风堂在内的文研所全部藏拓由北大图书馆接收。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北大与燕京大学合并,燕大图书馆5000余种拓片归入北大图书馆,墓志约有2000 种。50年代初,中德学会所藏的1000余种拓片也移交给北大图书馆,其中墓志约有500种。
北大图书馆接收的上述诸家拓片,墓志约有4500个品种,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解放前传世墓志的状况。因诸家收集时间集中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所以彼此间重复的复本也相当多。
属北大图书馆自行收集的藏拓有以下方面:
1950年代,历史学家向达先生任馆长期间,十分重视古代文献的收集,曾从古旧书店购集到包括二百余卷敦煌经卷在内的大批古文献,也含有一批重要拓本。其中墓志以《董美人墓志》、《常丑奴墓志》、《曹辅墓志》、《鲜于光祖墓志》等最具代表性。
1957年前后,北大图书馆购入北京地区石刻普拓的拓片2000余种,内有北京出土墓志100多种。五十年代,还购入了金石家邵章、陆和九旧藏上千种拓片,其中有墓志200余种。
1996年以来,是北大图书馆拓片馆藏建设新时期,金石拓片组有目的地大批购集新拓本。迄今为止,陆续购集新拓12300余份,其中墓志有7700余份。既补充传世旧拓,更注重解放后新拓的收集,逐步改变了原馆藏皆为传世品种的收藏结构,弥补了新资料的不足。
在新收墓志中,有民国时期的旧拓本500种,主要购自上海朵云轩。其余大宗是近廿年来豫、陕、晋、冀、鲁、赣等省新出土墓志的拓本。新出墓志有文博机构、博物馆藏志拓本(也有博物馆征集原石入馆之前拓)。如河南新安千唐志斋、偃师商城博物馆、洛阳师范学院图书馆、河南巩义文管所,陕西西安长安区博物馆、大唐西市博物馆、西安碑林、昭陵、乾陵博物馆、修水黄庭坚纪念馆,以及华阴西岳庙、韩城、北京平谷等地方文管所。其中千唐志斋新藏墓志是最引人注目的一批。而更多购集是来自民间藏志石的拓本。这些新收墓志各时期均有,以唐志为主。不仅数量众多,且相当部分志文内容未曾刊布过。
1996年以来,北大图书馆拓片收集也获得了社会的大力支持,如2001至2003年得到香港北山堂基金会的资金捐助,得以入藏墓志千种。还有本校宿白教授、华侨杜毓淦夫妇、山东徐国卫和刘健、江西毛静等先生的拓片捐赠,所捐拓片中墓志有近400种。此外,在收集墓志拓片过程中,得到过朵云轩古玩公司经理李志贤、千唐志斋原馆长赵跟喜、西安碑林博物馆馆长赵力光等先生的支持帮助。
二
总体而言,北大所藏墓志拓片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品种多、数量大。时地遍布各历史时期、大江南北。
北大墓志拓片收藏品种之多、规模之大,在国内外都属前列。始自汉代迄于民国,各时期、各地区皆有相当数量的分布。之中,唐代为最大宗,达6000种,北朝、宋、明、清次之,各有数百种。出土地以中原地区为主,河南洛阳、陕西西安、山西长治、河北磁县至河南安阳一带最为集中。江西中部(抚州地区为主)所出墓志后来居上,也有了一定的收藏规模。此外,还有63种朝鲜出土的墓志,十分难得。
第二,传世收藏比较系统和全面。民国时期出土墓志拓片最为丰富、齐全。
传世收藏比较系统和全面,是北大收藏的主要特色之一。晚清至民国,是墓志出土较多的时期,特别是因修陇海铁路,形成历史上洛阳地区墓志大批出土的第一次高峰期。构成北大图书馆藏拓的私人、团体和机构,收藏时间也多集中于这个时期,长期系统购藏,各家又互补缺失,故最终汇于北大图书馆的传世墓志拓片十分丰富。这一时期较为出名的藏家和机构,如端方、罗振玉、张钫“千唐志斋”、于右任“鸳鸯七志斋”、陶湘“涉园”、李根源“曲石精庐”以及开封河南博物馆等所藏墓志拓片都囊括于北大馆藏之中。
第三,馆藏墓志版刻、版本类型较齐全,复本多。文化名人旧藏比例较大。
北大馆藏由多系统汇集,相互补充,致使版刻、版本类型收集较齐全。可能既有墓志原刻、不同翻刻,也有同一石不同时期的拓本,加之复本较多。为研究墓志版刻、版本提供了难得的条件。此外,墓志拓本中名人旧藏比例也较大,除艺风堂、柳风堂主人外,其他还有端方、罗振玉、于右任、林幼梅、张钫、陶湘、李根源、姚贵昉、吴观海、邵章邵锐父子、潘景郑、陆和九、吴元起、徐森玉、马衡、杜友梅等一批清末民国时期的著名藏家。
第四,近廿年来新出墓志收集较多,获得大批新资料。
由于多种原因,近二十年是中原地区墓志出土的又一高峰时期,北大图书馆从肩负的社会责任出发,抓紧机遇,从各种渠道大批收集,逐步弥补了1957年后停止收集拓片所造成的新资料断档。经统计,在新增墓志中,1949年后出土的墓志约有4996种,主要是近二十年内出土的。近年出版的邙洛、中原地区新出土墓志图录,如《邙洛碑志三百种》、《河洛墓刻拾零》、《新出唐代墓志百种》、《长安新出墓志》、《秦晋豫新出土墓志搜佚》、《洛阳新获七朝墓志》、《大唐西市博物馆藏墓志》等书中,有相当多的品种北大有藏。更可贵的,还有未见著录者约3000种,故而有不少未曾披露过的新资料。新志数量较多和比较集中的地区有:洛阳、西安地区出土的北朝隋唐五代及宋墓志;河北磁县、河南安阳一带出土的北朝至唐代的墓志;山西长治及周边地区出土的唐、五代、宋墓志;江西抚州地区及周边出土的宋、元墓志;陕西华阴、韩城等地出土的明清墓志等等。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历代墓志拓片目录》是从北大图书馆拓片电子本目录中抽取出来的。受出版篇幅所限,本目删去了原电子本目录中部分著录内容,诸如拓片版本、色拓、来源、流传、旧藏、题跋、钤印、托裱、装订,以及印本的出版印制年、版次等信息。只保留了正题名、原题名和别名、责任者、墓志年代、墓志出土地及流传和现藏地、书体、行款、拓片尺寸、附注、著录文献、原刻拓片藏本简况(包括各复本典藏号、数量、印本、失拓等内容)、翻刻拓片藏本简况等12项。其中记载著录文献一项,是北大编目的传统,令本书不仅有目录功能,还成为一部记述相关信息的文献索引,可为读者研究利用提供方便。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历代墓志拓片目录》(全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2月出版,定价:48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