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出版历史文献 传承中华文脉——祝贺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成立三十五周年 发布时间:2014-9-15 10:44:47   作者:贾贵荣 于春媚  

  三十五年前,书目文献出版社诞生在原国立北平图书馆旧址——文津街七号院,时任文化部长的茅盾先生亲笔题写了社名。自此,出版图书馆学、情报学及各种书目,影印出版古籍暨历史文献,成为这家出版社的两大出版业务和发展方向:书目,读书之门径;文献,治学之基石。2008年,著名学者任继愈先生为更名后的国家图书馆出版社题名。春华秋实,2009年,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在原新闻出版总署首次出版社评估定级中定为“一级出版社”,被授予“全国百佳出版社”称号。

  从书目文献出版社(1979年)到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6年),再到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三十五年来,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以下简称“国图社”)共出版图书馆学、情报学及各种书目工具书1000多种,影印出版历史文献24000多种,逐渐发展成为历史文献影印出版领域的权威和龙头出版社。更重要的是,国图社几代出版人践行着“揭示文献,嘉惠学林”的追求与梦想,通过影印图书的出版,搭建起历史文献与当代学者之间的桥梁,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原典性史料,促进学术研究的深入开展;与此同时,也使珍贵的历史文献化身千百,为古籍和民国文献的再生性保护提供了令人称道的典范,促进了中华民族出版历史文献 传承中华文脉——祝贺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成立三十五周年贾贵荣 于春媚五千年文化的传承。国图社走上这样一条专业出版道路,与其说是市场的需要,自身的摸索,更应说是与图书馆有着天然血脉联系而做出的选择。

  一、 影典籍之真像 化藏用之矛盾

  目前正在开展的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工作,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和各省古籍保护中心联合举办,参与古籍普查工作共有2800多家图书馆。现在据统计古籍藏量超过了5000万册,大约500万部。最早的宋元善本古籍从产生距今已达千年,最晚的产生于清末的古籍也有百年之久。这些承载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古籍文献向有汗牛充栋之称。但除个别大型图书馆外,古籍的保存状况堪忧。因经费有限,很多古籍只能深藏于馆库中,得不到修复,遑论使用。距今较近的民国文献的保护更是迫在眉睫。民国三十八年积累了包括图书、期刊、报纸以及档案、日记、手稿、票据、传单、海报、图片及声像资料等等大量文献。但由于纸张酸化脆化、保存条件不利、以往重视程度不足等原因,保护需求更为迫切。为此,由文化部主导、国家图书馆主持的“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和“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先后启动,旨在保存这份祖先留下来的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保护这些历史文献是基于其物理上不可再生的稀缺性质,而从文化传承而言,这些历史文献又是重要的文化载体。我们保护这些珍贵文献,绝不意味着将他们封锁起来,杜绝读者使用,而是必须科学有序地予以整理和揭示,为今天的学术研究服务。

  从中国传统文化学术研究的基本趋势看,文史哲诸学科的研究将走向更为深刻的问题研究,它主要依赖于对旧有资料的重新整理和进一步挖掘新材料。学术研究要求“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因此,如何获取文献,如何更全面地占有资料,是学者们锲而不舍、永无止境的追求。而达到这一点的根本手段,就是扩大资料查阅的范围。然而,科研经费的相对短缺,研究者个人精力的有限,各级图书馆对历史文献尤其是善本书籍的保护等,难以为研究者提供广泛搜集资料的机会和条件。

  有鉴于此,作为文化部主办、国家图书馆主管的国图社,积极响应“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和“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的战略部署,多方考虑为保护古籍和民国文献服务,发挥自身出版特长,主要采取再生性保护措施,即对于重要、珍稀的历史文献进行编辑,影印出版。近年来,国图社推出了十几项重大历史文献影印出版项目,如《中华再造善本》收录古籍787种线装9129册、续编收录古籍551种线装4248册;《原国立北平图书馆甲库善本丛书》精装1000册,收录古籍2621种;“著名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系列项目,已出版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首都图书馆等18家图书馆收藏的1215种稀见方志,精装1279册。更值得期待的是,国图社联合天津图书馆等国内著名藏书机构策划的大型古籍善本丛书、国家“十二五”出版规划出版项目“中国古籍珍本丛刊”已于2013年正式启动。根据编辑体例,每家图书馆各自选择最为珍稀的古籍版本编为一种书,其他已经出版过的图书不再重复收录,统一按经史子集丛编排。其中,《中国古籍珍本丛刊·天津图书馆卷》收录馆藏珍本古籍179种。一经面世,就得到了海内外专家广泛赞誉和数十家图书馆的积极响应。根据出版规划,预计符合条件参与的藏书单位在80家左右,收录古籍将达到数万种,绝大多数“藏在深闺”的古籍珍稀文献将最终得以揭示。

  这些规模宏大、内容独有的大套影印图书,自面世后赢得了海内外专家和收藏机构的广泛赞誉,被陈列在大中型图书馆的阅览室里供读者阅览。它们几乎等于原本再生,尤其像《中华再造善本》,其仿真影印方式大大减少甚至根本上避免了原本流通,从而使原本得到应有保护,协助全国图书馆很好地解决了“藏”与“用”的关系。同时,这些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历史文献,经过精心编选和印制,为学术界提供了学术研究必备的一手资料,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并因其本身的唯一性、稀有性,还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和收藏价值。

  二、 建专题之体系 成学术之津梁

  如何方便学者使用文献,给读者提供便捷有效的服务,也是作为专业学术文献出版单位的国图社职责所在,更是我们多年来努力发展的方向。国图社影印的历史文献有两大特征:一是选题符合学术研究需要,一定程度上能引导学术研究发展;二是选题有系统、成规模,挖掘了大量珍贵历史文献。国图社的新编古籍丛书,从内容上划分,绝大部分是专题丛书;从编辑方式来说,大部分由责任编辑独立策划并提供书目,并邀请该领域的权威专家圈定入选书目和撰写序言,介绍其文献价值;个别版本的选用,再请古文献学家敲定;最后编订索引和目录。截至2013年底,国图社自编影印出版的历史文献专题丛书达到300种之多。新编古籍丛书所作的分类,原则是以当代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和专业分科为主,兼顾现存古籍自身特点,即古代文献编纂的不同形式、载体的不同材质及内容的学科分类等。重要的有以下几大类:

  有关历史人物研究的丛书:《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疑年录集成》《地方志人物传记资料丛刊》(已出版东北卷、西北卷、华北卷、华东卷)《北京图书馆藏家谱丛刊》(已出版闽粤侨乡卷、民族卷)《宋代人物传记资料丛刊》《历代名人谥号谥法文献辑刊》等,内容涉及年谱、家谱、日记和人物传记、生卒、行实等。

  有关历代史籍史料研究的丛书:《二十四史订补》《九通拾补》《历代正史研究文献丛刊》《清代方略全书》《历代文庙研究资料汇编》《国家图书馆藏清代档案文献汇编第一辑》《清代军机处随手登记档》《吉林省档案馆藏清代档案史料选编》等等,涉及了传统的史部典籍和历代史料实录等。

  有关古籍书目版本研究资料的丛书《宋元版书目题跋辑刊》《国家图书馆藏古籍题跋丛刊》《清代私家藏书目录题跋丛刊》《明清以来公藏书目汇刊》等,包括了历代有关古籍书目题跋和版本书影各方面。

  有关文学艺术的丛书:《国家图书馆藏〈西厢记〉善本丛刊》《国家图书馆藏古籍艺术类编》《中国诗话珍本丛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齐如山小说戏曲文献汇刊》《中国古代音乐文献集成》(第一、二辑)《稀见旧版曲艺曲本丛刊·潮洲歌册卷》《历代书画录辑刊》及《续编》《域外诗话珍本从书》等,包括了古代诗词文赋、传奇小说和书画琴棋、碑帖真迹等。

  有关哲学宗教研究资料的丛书:《子藏·道家部·庄子卷》《墨子大全》等,包括了先秦诸子、理学文献和佛道史料等。

  有关地方志的丛书:除上述“著名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系列外,还编辑出版了《地方经籍志汇编》《地方金石志汇编》《地方志灾异资料丛刊》(第一、二编)等等。

  有关金石文献的丛书:《历代石刻史料汇编》《国家图书馆藏甲骨文研究资料丛刊》《国家图书馆藏金文研究资料丛刊》《历代陶文研究资料选刊》《历代石经研究文献辑刊》《国家图书馆藏石鼓文资料汇编》等。

  有关民国时期文献:2007年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启动了“民国文献资料丛编”和“民国期刊分类资料汇编”两大系列的出版,截止到2013年10月,共出版了155种民国专题史料,总计2648册,收录民国图书、期刊、档案等各种文献3467种。近期又不断完善,拟推出“中国革命根据地文献丛刊”、“抗日战争史料丛刊”等。

  这八类专题文献的出版正在向更加系统化和规模化的趋势不断发展。总体而言,国图社新编古籍专题丛书的内容、形式和印装质量赢得了古籍图书市场,销售遍及海内外大中型图书馆和汉学研究机构,深得学界认同。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主任安平秋先生说:“国图社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服务学术研究,整理出版了大批成系列、有价值的文献资料。既出版有国家图书馆‘四大专藏’、国家重点文化出版工程‘中华再造善本’,也出版将古籍保护开发利用与学术研究完美结合的‘古籍专题丛书’,更有作为尊贵国礼,走出国门,向世界传递文明与友谊的古籍特装图书,在海内外影响很大。”北京师范大学陈其泰教授认为“几千种古籍分类编排,有一个时代的,有一个范围的,有一类人物的,针对性很强,学术界利用很方便”。中华书局原总编辑傅璇琮先生认为国图社的新编古籍丛书是“出版工作对学术研究产生推动作用的很好范例”。

  三、 由专精而成特 因专精而图强

  作为一家以历史文献影印为出版方向和主业的专业出版社,国图社规模不大,在编员工多年来一直只有几十人。但国图社专靠古籍出版谋取生存之道,并不断进步发展,在业内走出了一条专业古籍出版领域专、精、特、强的新路,在古籍整理出版方面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生存发展特色。专,一是专业性,二是出版方向专,不做教辅只做学术文献;精,一是对历史文献的选题精,二是书籍质量精;特,一是文献整理具有主题特色,二是影印出版方式特;强,一是在自身的出版领域有着强大的优势,二是经济效益强。国图社能够打破专业出版社多靠事业经费、财政补贴及教材教辅、畅销书生存的普遍规律,得益于国图社一直以来不断探索历史文献、专业文献产业化、效益化发展模式。一般而言,以专业性历史文献为内容的图书选题,出版后很难见到经济效益。但国图社却能将这些选题做大做强,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做法是,首先,在世界范围内充分挖掘稀见史料,保证了文献来源的稀缺性。其次,积极与这一领域最为权威的专家学者合作,保证了编辑整理的学术性。第三,图书从策划到出版全过程责编负责,使编辑具备成本意识,形成编辑工作的产业化。最后,是国图社精准掌握图书馆、科研院所等专业机构的科研需求和购书意向,拥有畅通的渠道。经过多年的努力,国图社的古籍影印图书形成了规模,创出了品牌,销售码洋和出口码洋均在业界领先。

  不仅如此,国图社还用古籍出版反哺学术专著。如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打造《文津文库》《儒教资料类编》《亲历中国丛书》《文津演讲录》《中国典籍与文化》等系列丛书,以刊布流传学术著作为己任,得到学界的喜爱和好评。虽然这些图书不能实现盈利,但是只要能够为学术界提供优质的图书,为研究者提供方便,国图社就义不容辞。

  四、 既瞻前亦顾后 仍任重而道远

  三十五年,弹指一挥间,过去的成就不能成为墨守的成规,而应成为前进的基石。在继续不断发展古籍影印专题出版的大方向下,国图社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快发展的步伐:

  1. 影印出版行业规范和影印出版史的挖掘

  国图社的历史只有短短三十五年,而古籍影印的历史却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作为一个以历史文献影印为特色和主要发展方向的出版社,国图社应自觉担当起该领域历史挖掘与整理的重任。目前国图社正组织本社编辑分章撰写影印出版史书稿,内容涵盖中国历史文献影印出版的历史变迁、专题特色等方方面面。这种做法将产、学、研巧妙而和谐地融合起来,既能让本社的员工认识到自身工作在整个中国出版行业中的位置和使命,又是对中国出版史中某一专业出版的深入研究,是一项意义深远的举措。

  另外,历史文献的影印出版并非人们普遍认为的“拿来就印”,影印图书的编辑过程是一个充满创造性和技术含量的过程。为了业界对历史文献影印的更深入了解,更是为了加强出版社自身影印编辑工作的规范化,国图社还组织力量撰写历史文献影印出版的行业规范。规范将从选题策划开始,对古籍影印的选本、复制、编辑、出版等各个环节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的指导,使历史文献影印的学术性与产业性同时得到提升。相信这两种成果的推出,将是对国图社风雨历程最好的献礼。

  2. 开拓仿真古籍、特装礼品书市场,扩大社会文化影响力

  国图社在珍稀古籍的仿真影印和特装礼品书的编辑出版方面一直以来都匠心独具,不仅内容珍贵,其制作工艺与载体形态也颇具典型性和代表性。其中如《奏鸣曲——小提琴独奏和通奏》《赵氏孤儿》《明解增和千家诗注》《中国国家图书馆碑帖精华》等,都曾被选为国礼赠送给外国领导人。2009年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参展图书《中华再造善本》和《永乐大典》。“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成就展”则选取了国图社出版的一批影印线装书和《中华再造善本》中的若干种作为展品。可见这些精品古籍对于社会文化的贡献之大,不言而喻。

  但是出版社这一领域的发展由于编辑力量不足,所以出书的种类较少。在数字化出版的发展趋势下,仿真书、特装礼品书因其独特的工艺和定位逐渐显示出其在传统出版中的优势。行业变化使我们认识到发展这一领域的重要性,以往经验的积累又增强了我们的信心。国图社已经制定了珍贵古籍仿真和特装礼品书的发展战略,今后将扩大编辑力量,依托各地图书馆和藏书单位珍藏,融会传统工艺与先进技术,并注入现代设计理念复制出版仿真及特装古籍精品图书,同时积极开拓市场,使这一领域成为出版社新的经济增长点。

  3. 开启历史文献影印与数字化的融合与发展之路

  在文化企业、出版界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大环境下,国图社敏锐地感觉到,专业文献、历史文献由传统出版转为数字出版,将更加能够发挥文献的巨大社会价值。同时,国图社也有信心依托自身纸质出版和数字出版的成功经验,获得产品可观的经济效益。

  在数字出版浪潮席卷中国出版业的时代里,国图社充分认识到传统出版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顺时而动,于2012年成立了专门的数字出版部门,开展数字出版业务的尝试。国图社一开始就充分调研,深入探索,为本社的数字出版制定了走专业数据库的发展方向,可以说准确把握住了专业出版社发展数字出版转型升级的脉搏。2013年数字出版部制作完成了《新编古籍影印丛书查询系统》,2014年加快《中国历史人物资料数据库》的建设。产品深刻体现了国图社发展数字出版的方向:开发社内核心资源,紧贴社内传统出版方向,走专业数据库的道路。

  数字出版的发展也在不断推进传统出版,二者融合发展,并行不悖。国图社传统出版中的核心产品新编古籍丛书一般都是大部头图书。大规模文献的纸质出版价格高,存藏占地大,购买单位数量有限,利用率也有限。数字出版可以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使用者可以用远低于传统纸书的价格,更为便捷地使用文献,同时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企业成本,扩大购买范围。同时,传统出版内容呈现多种形态的表现形式,实现传统内容出版向数字化出版的转型,将同一种特色内容用不同于传统出版的数字形式呈现,同时可采用按需印刷的形式同时兼顾传统纸质出版发行,创新出版产业的数字发行渠道,实现数字内容的增值。

  站在国图社三十五周年的节点上,立足当下,既回顾历史,也瞻望前程。要感谢的朋友很多,从事文史研究的专家学者们,既是我们的作者、编者,也是我们的读者,是我们始终竭诚服务的群体。图书馆业界的朋友们,既是我们文献的提供者,也是我们资源的存藏者,是与我们一脉相连的同仁。国图社所取得的每一个进步,都与大家的帮助分不开,我们唯有用更优质的图书和更优秀的服务来回馈大家,让中国文化的血脉通过我们的努力而不断传承,发扬光大。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14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