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一辑),由凤凰出版社于2014年3月整体出版。此辑收书10种,分别为:《莫友芝日记》、《汪荣宝日记》、《翁曾翰日记》、《邓华熙日记》、《贺葆真日记》、《徐兆玮杂著七种》、《白雨斋诗话》、《俞樾函札辑证》、《清民两代金石书画史》、《扶桑十旬记》(外三种)。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以下简称丛刊)的“近现代”,主要指1840 —1949年这一时段,这正是古老中华经历内外剧变的时期,它既接连着古代与当代,又接连着中国与外国,因此具有浓郁的政治历史色彩。此一划分不拘泥于以1840年作为分界点,这样就观照到历史的连续性,从而以更广更高的视野展现了各种历史面向的演进脉络。《丛刊》的“稀见史料”,从形式上说,乃注重发掘那些少有公开刊刻的稿本、抄本,从内容上看,则包含日记、书信、奏牍、笔记、诗文集、诗话、词话乃至序跋汇编等。第一辑的10种,个人日记占了半数之多,加之书信等,是一种更为生活化、私人化的记录,能于宏大的历史叙事之外,提供一批更见深度与细节的史料,以丰富我们对于这段历史的认知。如《莫友芝日记》乃是莫友芝任胡林翼、曾国藩等大僚幕府时所记,不仅亲历或得闻诸多重要事件,且得与天下俊彦结交,其日记对研治晚清社会史与文化史大有裨益,若将其所记与之前面世的《曾国藩日记》、《张文虎日记》、《能静居日记》比照对读,当促进我们对晚清最大的幕府——曾国藩幕府更加完整、细致的了解。又如贺葆真,乃桐城派古文大家贺涛之子,其日记从清末持续到民国,长达三十余年,涉及乡村社会经济,士绅家庭,传统文人群体,书院教育的转变,各种党派活动的开展,股票的买卖,徐世昌及其幕府活动,北方桐城派文人群体的生存状况以及五四运动的旁观记录等,可谓十分丰富。再如《汪荣宝日记》,汪氏民国初年曾任临时参议院议员、国会众议院议员,曾参与起草《中华民国宪法》,后出任中国驻比利时、瑞士、日本等国公使,其日记不仅披露了中国第一部宪法起草的经过,而且对清末立宪活动、武昌首义、诸省独立、宣统逊位、袁世凯当选总统等事件均有记载,从中可感受到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剧变的脉搏。再如《扶桑十旬记》的作者杨芾,乃光绪十五年进士,1907年受端方委派东渡日本,对长崎、神户、东京、京都、大阪等地作宪政、实业、教育等全方位的考察,其日记所记,反映了近代中国由上而下自强求变的渴望与努力。《丛刊》不仅将这些难得一见的日记标点,还对某些重要的内容做了疏证,如《俞樾函札辑证》,辑录了见藏于《春在堂尺牍》及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浙江图书馆的晚清大儒俞樾的八百余通书信,分别系年,并对信函中提及的重要人物生平与历史事件予以疏证。如俞樾与日本金泽常福寺第14代住持北方蒙就《东瀛诗选》的编选、刊刻等一系列活动,往来信件有非常详细地记录,等等。对于一些稀见的文学史料,《丛刊》也充分吸收。如其中的《白雨斋诗话》,系中山大学彭玉平教授从陈廷焯的家藏稿本《骚坛精选录》和其他著述中辑出其论诗之语而编成,与《白雨斋词话》恰成双璧,据之可以更加系统地考察陈廷焯诗学观及晚清诗学史。又如《徐兆玮杂著七种》,其中《黄车掌录》是中国第一部古代小说资料集,也是红学史上的首部资料汇编稿;《新书目录》共计著录新小说18类120种,是目前所知时间最早的晚清翻译小说目录,较阿英的《晚清小说目·翻译之部》(1954)早出近半个世纪。这些作品,个人化、私人化色彩比较浓重,可以从若干不同的侧面反映时代的浪花,隐含着很多不为人知的信息,熔铸了当时的人们对于家国的记忆,是其生活片段的剪影。
2014年4月30日上午,在《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一辑)新书发布会上,来自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国家图书馆、中华书局、人民文学出版社、凤凰出版社、翁同龢纪念馆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历史所、近代史所的二十余位专家学者展开了热烈的探讨,在肯定第一辑所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指出了其中的标点、编排等方面的不足,并对接下来展开的第二、三、四、五等辑的选目与出版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后续工作的推进与开展,《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会成为一项令人瞩目的学术精品与出版工程,不仅会对近代文史研究产生积极而又显著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于当今的人们更深入地了解晚近中国这段富有魅力的历史,提供了更多角度的关照。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一辑),凤凰出版社2014年3月版出版,《莫友芝日记》,定价:45.00元,《汪荣宝日记》,定价:40.00元,定价:《翁曾翰日记》,定价:58.00元,《邓华熙日记》,定价:35.00元,《贺葆真日记》,定价:76.00元,《徐兆玮杂著七种》,定价:68.00元,《白雨斋诗话》,定价:36.00元,《俞樾函札辑证》定价:92.00元,《清民两代金石书画史》,定价:90.00元,《扶桑十旬记》(外三种),定价:2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