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近年来上海古籍出版社整理出版清代文献的成绩 发布时间:2014-8-13 15:39:45   作者:陈东辉  

  近年来,上海古籍出版社(以下简称“上古社”)在清代文献整理出版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成绩突出,贡献甚大。这些成果既有综合性的,也有专题性的。现择其主要成果加以评述。

  在综合性清代文献整理出版成果中,上古社1995—2002年出版的《续修四库全书》具有重要价值和地位。该丛书共计1800册,收书5213种,比《四库全书》增加51%,堪称旷世盛举,功在当代,惠及未来。就总体而言,该丛书选书谨严,底本精良,其质量已经受到普遍肯定,于2003年荣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和第四届全国图书奖荣誉奖,并成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于2013年8月9日公布的“首届向全国推荐优秀古籍整理图书书目”中唯一的一种新编古籍文献集成。

  同时,上古社2003年出版的《续修四库全书总目录·索引》(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会、复旦大学图书馆古籍部编),列出每册所收书名及著者,同时还有以四角号码检字法排序的书名索引和著者索引。上古社2007年出版的《四库系列丛书目录索引》(复旦大学图书馆古籍部编),其目录部分收录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3460余种)、《(文渊阁)四库全书珍本》初集至十二集、别辑(1900余种)、《文澜阁四库全书选粹》(1种)、《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四种》(4种)、《影印(文澜阁)四库全书四种》(4种)、《影印文溯阁四库全书四种》(4种)、《文津阁四库全书珍赏》(4种)、《景印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460余种)、《续修四库全书》(5380余种)、《四库全书存目丛书》(4500余种)、《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210余种)、《四库禁毁书丛刊》(630余种)、《四库禁毁书丛刊补编》(200余种)、《四库未收书辑刊》(1320余种)等14种“四库系列丛书”及其子目,共计著录历代古籍18000余种;索引部分包括书名索引和著者索引,以四角号码检字法为主索引,并附有笔划检字和拼音检字。这两种目录索引给读者提供了极大便利。

  在上古社近年来整理出版的专题性清代文献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当推2010年刊行的《清代诗文集汇编》。该丛书由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大学联合主持编纂,乃国家清史纂修工程开展以来规模最大的文献整理项目,同时也是迄今为止篇幅最大的断代诗文总集。据最新研究统计,清代诗文集不下7万种,现存4万余种。该书从现存清代诗集、文集中选取文献史料价值较高、艺术性较强、版本较佳的4058种加以影印出版,字数多达4亿,涉及作者3400余人,所录诗文超过500万首(篇),约计4亿字。该书中的每种诗文集均据原版照相影印,同时注明版本及馆藏情况,此外还附有作者小传。另有上古社2011年出版的《清代诗文集汇编总目录·索引》。黄爱平撰有《略论清代诗文集的整理编纂及其价值意义》(《清史研究》2010年第2期),沈乃文撰有《〈清代诗文集汇编〉立项与编纂选目述略》(《清史研究》2010年第2期),李军、江庆柏撰有《〈清代诗文集汇编〉:集成之作》(《博览群书》2012年第7期),均对该丛书给予高度评价。

  关于清代著名学者及名人之全集、文集,近年来上古社除了推出了“清代学术名著丛刊”、“清代学者文集丛刊”、“中国近代文学丛书”等丛书外,“中国古典文学丛书”中也推出《陈维崧集》、《瓶水斋诗集》、《水云楼诗词笺注》等清人著作集,此外,还推出了《顾炎武全集》(2011年)、《全祖望集汇校集注》(2000年)、《郑珍全集》(2012年)、《陈澧集》(2008年)、《丁日昌集》(2010年)、《夏曾佑集》(2011年)等。

  上古社陆续整理出版的“晚清东游日记汇编”,包括黄遵宪的《日本国志》(2001年),傅云龙的《游历日本图经》(2003年),王宝平主编的《中日诗文交流集》(2004年)、《日本政法考察记》(2002年)和《日本军事考察记》(2004年)。另有林庆彰等主编的《经义考新校》(2010年),刘永文编的《晚清小说目录》(2008年)等。

  此外,根据新闻出版总署和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于2012年7月公布的《2011 —2020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以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于2013年7月公布的《20112020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增补项目》,上古社近年内还将陆续推出张寅彭校点的《清诗话合集》,陈居渊点校的《惠栋集》,陈绛等辑校的《盛宣怀集》,杜泽逊主编的《清人著述总目》,傅璇琮、赵昌平、刘韶军、刘石主编的《续修四库全书提要》等。

  应该说,近年来随着国家清史纂修工程的深入进行,以及海峡两岸学术界、出版界的共同努力,清代文献整理出版工作成绩巨大,有目共睹,上古社在其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就总体而言,目前已经整理出版的清代文献,离学术研究的需求尚有不小距离。笔者长期从事清代学术史研究,曾有多位师友向我表达过如下意思:清代离当代不远,从事清代学术史研究比从事先秦两汉、六朝唐宋学术史研究在资料采集方面容易。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先秦两汉、六朝唐宋存世的典籍数量不多,并且基本上已点校或影印出版,其中较为重要的典籍往往有多种点校本和影印本可供选择、参考,就是相关出土文献资料过几年也会整理刊行。而清代文献实在太多了(根据近年出版的《中国古籍总目》,现存中国汉文古籍约20万种,其中清本约占90%),同时有的属于珍贵稿钞本,有的当时印数极少,有的卷帙甚为庞大,大多数还没有影印本或点校本,并且分散在各地图书馆,有时查找十分不易,在研究时要将相关文献搜集齐全很难做到。在清代文献的利用方面,台湾往往比大陆更为困难。因为台湾各大图书馆所藏的善本古籍(尤其是宋元本)较多,各类新版古籍则更为齐全,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庋藏的清代普通古籍数量相对较少,相信台湾从事清代研究的学者当有切身体会。这应该也是近年来大量清代文献整理出版的重要意义所在。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今后在这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任重而道远。

  笔者认为,现存清代文献包括文集、笔记、传记、奏议、谱牒以及地方志书、官修政书、类书丛书、清代档案、墓志碑刻等诸多门类,量大面广,类型丰富,情况特殊,不适合编纂《全清文》、《全清诗》之类的总集。由于出版目的和读者群体不一,有些文献影印即可,有些则需要点校。清代虽然距离现在较近,许多文献几乎没有文字上的障碍,但也有大量文献难度甚高,需要进行专门整理后才能供广大读者利用。如乾嘉学派的很多著作内容艰深,整理点校难度颇大,应该力求推出质量可靠的整理本,尽量减少疏误,让广大读者可以放心使用。

  我们相信,作为在中国古籍整理出版领域历史悠久、实力雄厚、成就卓著、影响甚大的专业古籍出版社,今后在清代文献整理出版方面,上古社一定能够推出更多、更好的精品。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14年0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