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清华简中的新发现——《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四辑出版 发布时间:2014-5-27 8:53:33   作者:钟 曦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四辑中刊出了三篇竹简文献,分别为《筮法》、《别卦》与《算表》,都是传世文献及以往出土材料所未见的佚篇。

  《筮法》全篇共六十三支,大部分内容保持着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时的成卷状态,基本保存完好。整篇竹简作为一个整体,分栏、分段、分章抄写,并附有卦位图和表格,其体例犹如一幅帛书。作为易学的一种占筮用书,篇中详细记述占筮的原理和方法,并有一段总结(“十七命”),同时包含大量以数字卦表现的占例。其数字卦的形式与天星观、包山、葛陵等楚简中的实际占筮记录所见一致。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教授认为,《筮法》所用的数字和在楚简里看到的一样,同样是一、六为主的,一代表阳爻,六代表阴爻,除此之外,阳爻还有五和九,阴爻还有四和八,而且其明确是以八、五、九、四作为一个次序,就是说八最多,五次之,九再次之,四在具体筮占中还未见。由此,学术界讨论了三十多年的数字卦问题,便可由《筮法》所提供的系统材料,予以较为全面的认识。

  此外,《筮法》的占筮里只用了八经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而没有六十四卦的具体名称。从八经卦的名称和“坤”、“坎”、“震”的用字看,与《归藏》相合。而《筮法》中所收录的卦位图,可以说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卦位图,与《说卦》第五章所谓后天八卦基本一致,但有一个特点就是坎、离和后天八卦位置相反。不仅如此,卦位图中间还有一个人形的“人身图”,所谓“近取诸身”,与《说卦》第九章大体也相合,惟离卦的位置在腹下。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注意的。

  《别卦》存简七支(缺简一支),每简书七个卦名,加上简首卦象隐含的卦名,共八个,通篇恰为六十四卦。其排列顺序与马王堆帛书《周易》一致。该篇卦象为经卦,卦名为别卦。每简上的卦象都是此卦所包含的上卦。在某种程度上,该篇可以看作经卦衍生谱。

  《算表》共二十一支简,以表格形式包括了四种基本运算功能:(一)一位数乘法;(二)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乘法;(三)任意两位数的乘法;(四)整数部分不超过两位数、小数字特定为0.5(实为分数)的三位数乘法。该篇是迄今所见中国最早的数学文献实物,是当时已广泛使用的九九术衍生出来的运算工具,在中国乃至世界数学史上独具特色。

  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演讲时提出:“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现。”随着清华简的陆续刊布,涉及中华文明核心内容的经、史类文献在时隔两千多年后被重新发现,对于当前学术界日益瞩目的古史重建、古典学重建而言,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全2册),中西书局2013年12月出版,定价:900.00元)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14年0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