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7—18世纪藏传佛教艺术的瑰丽画卷 发布时间:2014-4-23 14:22:13   作者:李 悦  

  “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藏传佛教艺术发展史》,是国内第一部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藏传佛教艺术通史性专著,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了从7世纪到18世纪藏传佛教艺术的瑰丽画卷。

  中国美术史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美术史,藏族分布地区幅员广阔,从公元7世纪起至今绵延一千多年,西藏美术或藏传佛教美术在我国美术研究中自应占有一定的位置。《藏传佛教艺术发展史》全书分上下两册,包括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两个方面。横向研究主要是考察不同时期藏传佛教艺术作品本身的特点,并分析其风格成分,如敦煌吐蕃绢画,夏鲁寺、瞿坛寺壁画,飞来峰、居庸关石刻造像,永乐青铜器等的个案研究。纵向研究主要是以藏传佛教艺术作品风格,尤其是藏传佛教艺术在汉地的传播作为线索,将个案研究的结果按风格发展的历史线索串联起来;同时考虑到藏传佛教艺术本身在西藏腹地的发展规律与印度、尼泊尔纽瓦尔艺术对西藏的影响,将7世纪至18世纪的藏传佛教艺术风格的发展演变、汉藏艺术的交流及藏传艺术在中原内地的传播历史加以研究。

  《藏传佛教艺术发展史》学术性强,史料丰富,论述全面。书中所涉及的问题几乎都是前人论述不深或还未关注的问题。例如,敦煌吐蕃艺术与吐蕃本土艺术的关系;宁夏及甘肃河西等地近年出土西夏藏传佛教文物的正确解读;敦煌石窟的藏密壁画;西夏版画与《碛砂藏》版画的风格源流;元代汉藏艺术交流;具有重大文物与艺术价值的青海乐都瞿坛寺壁画以及甘肃永登妙因寺壁画、感恩寺彩塑;明清故宫藏传佛教文物;清代蒙古藏传佛教艺术等等,几乎都是有待考察与研究的学术空白。作者将藏传佛教艺术的形成、发展及其在祖国各地的传播作为我国各民族文化互相交融的文化现象加以总体的把握,将汉藏艺风的相互影响作为艺术史发展的主线,并将这种发展趋势作为藏传佛教艺术的发展史进行研究,从中揭示中华民族文化自古以来多元一体、水乳交融的格局,对整理、积累和传播中华民族文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中央民族大学藏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尧先生评价说:《藏传佛教艺术发展史》的各位作者都有很好的民族语言训练和艺术史研究背景,花费数十年的时间在全国各地调查第一手资料;该书虽名为发展史,但各位作者用力甚深,书中内容绝非普通意义上的“通史”,无论从藏学还是从艺术史学的角度看,当属近年有相当分量的学术著作。

  (《藏传佛教艺术发展史》(全2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定价:1500.00元)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14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