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在2013年评出的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中,我们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顾炎武全集》和《中国古籍总目》(与中华书局联合出版)获图书奖,《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获图书奖提名奖,《翰墨瑰宝—上海图书馆藏珍本碑帖丛刊》(第二辑、第三辑)获印刷复制奖,我社还荣获先进出版单位奖。仅就本届图书奖而言,我社获奖数量为3个,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并列全国第七。综合一至三届评选,我社获图书奖共8个,位居全国第六,在地方出版社之中名列首位。
上述荣誉的取得,应该说是我社长期以来“坚守专业,力推精品”的成果。
一、秉持传承文化的使命意识,坚守专业出版
作为一家享誉海内外的专业古籍出版社,高质量的古籍整理、独占性的资料集成与原创性的学术研究著作的出版,一直是我社一以贯之的重中之重。半个多世纪以来,我社编辑出版了一大批具有重大文化积累价值、代表国家古籍整理与传统文化研究水平的标志性出版物。我们深知,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加强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是我们的本职所在,也是我们始终不渝的坚守。无论是我们世纪出版集团的“做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文化脊梁”的宗旨,还是我们出版社的“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追求,都极其强调传承文化的使命意识。我社正是本着这种意识,努力完成一项又一项的古籍整理与传统文化研究的出版工作。我社今年以及前两届获得图书奖的8种图书,全都属于古籍整理类与资料集成性的学术著作,这正是我们坚持使命意识的最好反映。
二、注重重大项目的长期积累,做到厚积薄发
不求一时的喧哗,立足长远的发展,是我社长期不变的做法。正因为有了相关方面的众多积累,才会从中产生出精品。在第二届政府出版奖中,我社的《中国家谱总目》获图书奖。在《中国家谱总目》之前,我社就出版了不少有关家谱著录与研究的学术性图书(尽管这一门类的学术成果本身就不算多),如《上海图书馆藏家谱提要》、《中国谱牒研究》、《解冻家谱文化》等。在《中国古籍总目》出版之前,我社也有《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国丛书综录》、《中国善本书提要》等相关类型的目录学著作享誉学界。这次获奖的《顾炎武全集》,更是长期积累方面的一个极好例证。我社对顾炎武文献资料的整理与出版,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早在1984年,我社就推出了由王蘧常辑注、吴丕绩标校的《顾亭林诗集汇校》;1985年,我社又推出了黄汝成集释的《日知录集释》影印本,并于2006年出版了该书的标点整理本;2004年,又出版了由谭其骧、王文楚等先生校点的《肇域志》。以上这些,都为《顾炎武全集》的出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社近几年出版的图书中,30%以上都属于古籍整理与资料汇编,40%以上是相关的学术研究著作。长期积累,厚积薄发,是我社能一再获得图书奖项的有力保证。
三、全社上下高度重视,各个部门通力合作
针对我社的核心图书产品,全社上下都高度重视,确立社领导负责,并形成项目负责人、编务责任人、责任编辑、责任校对、责任印制层层把关的责任体制。在《顾炎武全集》、《中国古籍总目》、《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正式立项后,出版社就把它们列为重点项目,随后在制度管理、人员安排以及计划制定上做出了详细具体的部署。《全集》与《集成》获得了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立项,出版社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负责全局工作,多次召开专门会议,分别制定了这两个项目的《进度管理办法》、《质量管理办法》以及《国家出版基金专项财务管理细则》,并全程加以落实。组成了精干的编校小组,由富有学识和经验的老编审担任主要审稿工作,校对部门也抽调主要力量,严格三审三校程序。在校对、美编、出版等部门任务扎堆的情况下,出版社多次召开协调会,确保了重点项目的优先执行。在《顾炎武全集》整理方不能按时交稿的情况下,社领导及时出面协调作者方。同时,社里根据实际情况,果断地调整了编校流程,化整为零,先来稿先审读、先排字、先校对,各部分书稿的审读、排字、校对基本同步进行。这样,形成了流水作业,各个部门通力合作,基本做到各个环节的无缝对接,有限的时间得到了高效的利用。在具体编辑出版过程中,我们虽然灵活改变了一些流程,但三审三校的环节一个不少,为确保质量,校对实际上还增加了一个校次。在发稿、校对、出片、付印等每一个环节,都保证必须有具体编校人员、出版人员、责任人、领导的签字,方能进入下一个环节。严格的操作规定,最大限度保证了出版物的品质。《全集》正式出版后,出版社还组织人员进行了结项自查。可以说,全社上下的高度重视与通力合作,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与贯彻落实,是我社重大项目能得以圆满完成的有效保障。
四、讲求质量精益求精,树立图书精品意识
把专业内容做得最专业,这是我社的追求,也是我社的传统。在《顾炎武全集》、《中国古籍总目》、《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的出版过程中,我社始终坚持专业第一与质量第一的精品意识。《顾炎武全集》的整理者来自学界影响很大、口碑很好的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所,他们在整理过程中严密考证作者、精心选择底本、吸纳已有成果。对于有些整理难度很大的部分,更是花费了点校者极大的心血。如《天下郡国利病书》,基本是各种方志和杂记的摘抄和堆砌,顾炎武尚未进行最后的删润,体例很不统一,要弄清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层次,需要查阅大量资料,加上篇幅庞大,众多抄手水平和态度难以划一,鲁鱼亥豕俯拾即是。点校者除了与濂溪堂抄本和敷文阁抄本进行对校以外,还作了大量的他校,尽管可作他校的资料多为方志,搜罗费时费力。因此可以说,书稿本身就已达到了较高的专业水准。但由于时间紧,更因为顾炎武著作整理难度太大,少数品种的整理质量还是存在着提高的空间。我社为把专业内容做得最专业,本着精益求精的态度,不惜加大投入,力争使整理工作趋于完善。例如,《日知录》底本天头原有后人校记文字,这对研究者颇有参考价值,而两位整理者对这些文字的处理意见显然不一,一位予以保留,另一位则予以舍弃。后经与编纂方联系,商定以校勘记的形式加以保留。仅此项工作,我社编辑就增加了百余条校勘记。又如,《肇域志》原在我社出版过单行本,其高水平的整理,在学术界有口皆碑,曾获得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这次收入《全集》,又进行了全面的修订,改动上百处,使整体质量更上一层。专业精品的出版,始终是我社的不懈追求,也是我社的立社之本。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专业出版团队
古籍整理与出版是一项专业要求极高,同时又要耐得住寂寞的工作,因此尤其需要一支既有业务水平,又能甘于奉献的人才队伍。在《顾炎武全集》、《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的出版过程中,我社还不断强化打造专业团队的人才意识。为了确保《全集》与《集成》的高质量出版,同时也是为了通过此书提升编校者的业务能力而能驾驭高难度的重大项目,出版社配备的编辑与校对人员,其中既有经验和学识都很丰富的老编审与老校对,又有年富力强的硕士、博士。而《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的初审人员,几乎全是年轻人,承担大项目,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历练。老编审严格把关,年轻人积极参与,使得这两个项目不但有了内在质量与出书时间上的保证,而且还有助于学识的传授、经验的传递与事业的传承,这在《顾炎武全集》“音学五书”的编校上表现得尤为突出。“音学五书”是顾炎武的音韵学系列专著,专业性极强,当代几成绝学,年轻人更少能懂,而我社的老编审却具备这方面的学养,因此在审稿时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并能对新人进行编辑实践的针对性指导;我社的年轻从业者则勤奋好学,同时精力充沛,他们基本放弃了周末的休息,晚上加班到深夜,最晚的一天在凌晨两点拿到作者的稿件加以审读后当日送达南京排版公司。一个项目打造出一批人才、一支队伍,有了这批人才、这支队伍,我们就能出更好的书,出更多的书。古籍出版事业薪火相传,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这也正是我们出版人孜孜以求者。
推出图书精品,繁荣文化事业,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是我们的职责、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的信念、我们的坚守,我们将勉力而为。
历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上海古籍出版社获奖情况
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
肇域志 图书奖
战国策笺证 图书提名奖
大麦地岩画 图书提名奖
上海图书馆藏明清名家手稿 装帧奖大奖
赵昌平 优秀出版人物奖
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
中国家谱总目 图书奖
中国青铜器综论 图书奖
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
顾炎武全集 图书奖
中国古籍总目(与中华书局联合出版) 图书奖
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 图书提名奖
上海古籍出版社 先进出版单位奖
《翰墨瑰宝——上海图书馆藏珍本碑帖丛刊》(第二辑、第三辑) 印刷复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