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一百五十多年前的一场大火烧了整整三天三夜,大火中,圆明园,这座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相延一百五十多年苦心经营而成,役使了无数能工巧匠,倾注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脂膏血汗,集聚了天下数不尽的奇珍异宝的皇家园林灰飞烟灭、寂然而逝了。这里曾经是清朝历代皇帝每逢盛暑时绝佳的避暑胜地,被称为“夏宫”。这里的建筑曾经绵延十余里、跨地五千余亩,被称为“园林之王”。这里曾经珍藏了无数让人惊叹的历史文物、历史典籍,金银珠宝、文物古董、历代书画琳琅满目,被称为“博物馆”。这些都成为过去了,大火过后,这里的一切都不复存在,唯留些许断壁残垣向世人吟泣,希图世人能忆起她昔日的风华绝代。可是,她的绝代风华有几人曾见?人们试图依靠传世的“圆明园四十景”图来了解此园,但事实上,四十景仅仅代表了约至乾隆九年时此园的基本状况,而自1744年至1860年这长达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此园后起的建筑以及诸多变化却再也无从知晓。大火后,圆明园在此后的中国人的脑海中成为了一片空白,什么都没有留下。
“样式雷”图档的现世才将这位昔日美人的面纱稍稍揭开,一座绮丽辉煌的皇家园林在沉寂百余年后如浮出水面的冰山,让世人叹为观止。
“样式雷”是对清代主持皇家建筑设计的雷姓世家的誉称。相传17世纪末年,一个叫雷发达的南方匠人得到了赴北京参加营造宫殿工作的机会。雷发达凭借自己高超的技术、灵活的头脑,很快就得到提拔重用,负责建筑设计工作。自他开始直到清朝末年,雷氏一门数代人成为皇家建筑的专用设计师,前后历时两百多年,清朝主要的皇室建筑如宫殿、皇陵、圆明园、颐和园、静宜园、承德避暑山庄等都是由他们负责设计的。雷氏家族进行建筑设计方案,先要绘制建筑样图,包括正立面、侧立面、旋转图、等高线图等;另外,图样画好后他们还会按一比一百或一比两百的比例制作精致的模型小样进呈内廷,以供皇帝亲自审定,这种模型用草纸板热压制成,因名“烫样”。雷式建筑样图和烫样是研究清代皇家建筑的重要门径,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实物资料。在圆明园的建筑设计中,作为领衔设计师的雷氏依例也绘制了建筑样图,并被保存至今,为世人窥探圆明园打开了一扇窗。
国家图书馆收藏至今的“样式雷”圆明园图档,共两千两百余张,分装为十三大函。从这些仅存的档案中我们可以看到圆明园真实的历史变迁,看到圆明园所承载的不仅仅是清代的建筑史,还有清代的社会文化史,以及清代帝王通过建筑这个载体所表达的治国方略、审美理想和生活情趣。然而,要从这些图幅大小不一、绘工精糙无定且杂然并陈的图档中清理并还原出圆明园的历史影像殊非易事。本书作者郭黛姮教授师从我国建筑史学大师梁思成先生,专注于圆明园建筑研究多年,对圆明园样式房图档的研究用心尤勤、用力尤深。郭黛姮教授将文献史料与“样式雷”图纸进行相互释义,同时配上现代学者模拟还原的圆明园景观复原图,为我们清晰还原了圆明园建筑过程中各个重要景点的成形经过、建筑原貌、历史变迁。
以2002年最早发现的一张圆明园总图为基础,结合分景图纸,可以清晰地廓划出乾隆九年以后圆明园景区变化的脉络,有的景区基本维持原貌,如正大光明、勤政亲贤、坦坦荡荡、长春仙馆、鸿慈永祜等;有的则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甚至已面目全非,如九洲清晏、上下天光、武陵春色等。存留的圆明园“样式雷”图档并不全面,特别是长春园和绮春园。作者通过注释、在图样与史料相结合的基础上绘制复原图的方式,尽量使这两座没有留下像“圆明园四十景”那样的形象资料者,也可以让读者得到对其景观的直观印象。难能可贵的是,“样式雷”图档还有诸多建筑室内装修平面图,通过这些图片,让我们可以了解到圆明园建筑室内装修艺术,并由此剖析圆明园造园艺术特点、建筑工程技术做法特点以及清代园林建筑的设计法则。真实可信的“样式雷”图档为我们展现了圆明园的大体布局、整体风貌以及许多景点的室内装修风格;以“样式雷”和历史文献为依据通过现代技术绘制的景观复原图,则以其精致的构图、明丽的色彩、逼真的效果为我们还原了此园往昔那摄人心魄的魅力。浏览这些图片,身体虽不能穿越时间回到过往,心灵却会不由自主地随之远行。“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这应该是最能描摹阅读此书时的感触的一句话吧。没错,通过这部书,我们似乎闭眼即可悠然徜徉于圆明三园内星罗棋布的景点中,圆明园的磅礴大气、长春园的绮丽灵秀、绮春园的端庄懿范,似乎都已穿越历史的鸿沟若隐若现地缥缈于眼前。
圆明园曾是一座世界级的宝库,本该得到世人的珍爱,却轰然倒塌于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再也无力恢复。宝库—废墟,繁华—寂寥,对比是如此强烈。所幸如今通过圆明园研究者们的手、笔、镜头,我们可以掀起覆于废墟上的那块盖头,看到隐藏其中的那些不再,痛惜曾经的失去,更珍惜当下的拥有。追忆,应该是最好的纪念吧。
(《圆明园的“记忆遗产”——样式房图档》,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定价:30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