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对民国时期云南历史的研究,档案工作者、史学工作者首先要做好民国档案文献的整理和公布,梳理清楚历史的记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特别委托项目“西南边疆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档案文献系列”课题,为这项工作提供了一个平台。《民国时期西南边疆档案资料选编》(以下简称《选编》)是这一研究项目的成果之一。
云南是人类最早的发祥地之一,早在170万年前,“元谋人”就在这块土地上生活,在旧石器和新石器时期创造了远古文明。先秦时期云南各民族人民在以滇池为中心的周边地区建立了古滇国。秦始皇统一中国,在云南设置郡县,使云南成为中央王朝统一管理的行政区域。唐、宋时期出现的南诏、大理地方政权,成为中原王朝在西南的屏障。自13世纪中叶始,云南作为省一级行政区划的名称延续至今。明、清时期,汉族大规模移入云南,进一步促进了中原文化与云南本土文化的融合。进入近代以来,云南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更加重要。20世纪初建立云南陆军讲武堂,1910年建成滇越铁路,1912年建成中国第一座水力发电站——石龙坝电站,1915年从云南首义开始的反对袁世凯复辟的护国战争,抗日战争中云南子弟出滇作战,1938年建成滇缅公路,为远征军入缅作战提供支援,1945年昆明爆发的反内战、争取民主的“一二·一”运动等,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民国时期,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有着特殊的方面: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立行政机构,实行“流官”与“土司”并行治理;建立边地学校,招收少数民族子弟入学,动员鼓励“土司”子弟到内地学校学习;在边地推行邮政、电讯;依靠“土司”势力对抗外强,守土固疆;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大学等对云南山川河流、地理环境、资源物产以及民风民俗展开各项调查;筹措经费,补助海外及省外学子,建立各类国立、省立学校和专门学校,形成现代教育体系;建立医疗、防疫机构;创立富滇银行,支持现代工业发展;建设水力发电站、自来水厂、锡冶炼厂、造纸厂等;设置农、林、畜研究推广机构,改进传统种植、养殖方法,推行优良籽种。值得重视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大批中央和内地工业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内迁云南,快速提升了云南经济和教育文化水平。这些历史发展的痕迹,在档案中有详细的记录和反映。民国三十七年的历史进程,推动了云南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动了云南边疆各项建设工作,促进了云南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1949年12月9日,国民党云南省政府主席兼云南绥靖公署主任卢汉,宣布脱离国民党阵营,接受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领导,民国时期云南省政府及部分学校、企业单位的档案得以完整保留移交,为云南留下一笔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云南省档案馆保存的30万卷(册)民国时期的档案文献,记录了1912~1949年的云南历史。这批档案主要有国民政府及其各机关与云南省政府及其各机关的往来文件,云南省政府及其各机关与各级行政机构、各大专院校、各公立和私立学校、企业的往来文件,国民政府在滇企业、军警部门、研究机构形成的档案等。档案内容涵盖了民国时期云南政治、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此次收入《选编》的档案系1912~1949年间云南省政府及各行政专员公署、县政府、设治局、殖边局、行政委员的年度和专项工作计划、工作报告、调查报告;各级党政军机关官员往来信函;云南全省及各县(局)人口、田赋粮食调查统计;民俗、宗教调查;各类学校及在校学生统计;农林良种推广、畜种改良、烟草及蚕桑种植推广、农业水利设施建设;道路、桥梁、市镇建设等文件资料。
由于民国时期云南各级行政机构多为初设,公文形成和办理虽有规可依,但多有随意,纸张、笔迹等书写材料规格不一,至今已显破损和退迹,新中国成立后对这部分档案的整理只是初步成卷装订,故对于以影印方式选材和编辑出版档案史料,选材质量和阅读有一些影响。
近年来,在做好档案整理工作的基础上,云南省档案馆加快历史档案公布与开放进度,与国内外机构加大合作,开展档案史料编辑出版、档案展览工作。《选编》的出版发行,为民国时期云南历史的考察和分析又提供了一点原始材料。
(《民国时期西南边疆档案资料选编·云南卷》(全80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9月出版,定价:58000.00元)